李劍平
簡單地說,復習課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溫故知新,通過對所學知識歸納、整理從而系統化,并進一步鞏固后形成能力遷移的一種課型。中考語文復習課是在時間短、容量大的背景下,梳理語文知識使之系統化的過程,上好中考語文復習課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一、掌握學情,激發情趣
正如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我認為,一堂優質的語文復習課,必須是根據學情,盡興因材施教的復習課。因為復習課擔當著查缺補漏的功能,如果教師沒有通過了解學情,熟悉學生的知識缺漏和能力欠缺的情況,復習課就沒有針對性,就不可能高效。一節復習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是從學情出發,而不是教學模式的生搬硬套。教師在上復習課之前,只有對學情了如指掌,才能確定復習課要學什么(目標)、怎么學(能力與方法)、為什么這樣學(意義與反思),才能避免復習課機械重復、枯燥單調、按部就班的現象。比如,同是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不同的班級和學生,他們對語音、字形、詞義、病句辨析等方面的掌握,當然不盡相同,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教學,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運用祖國語言的情感。復習課雖然更多的是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歸納和整理,但如果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不從激勵、寬容、興趣等方面入手,忽視了情趣的激發,學生有可能對語文復習產生厭倦、自卑、泄氣的心理,就不可能在復習課上讓學生廣泛參與,自主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的培養始終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前提,教師在復習課中,如果沒有運用“激勵、喚醒和鼓舞”(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語)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例如作文復習課,如果僅僅是枯燥的寫法指導、套路點評,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缺乏對學生的寬容鼓勵,缺乏創意新奇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必然失去作文的興趣。
二、動靜結合,追求效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指出:“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因此,一堂高效的語文復習課,既要有“熱鬧”的探究,“動態”的討論,也要有“靜態”的思考和體驗,默默的消化和吸收。“動”和“靜”在生態課堂中是相輔相成的組成元素,并不是對立而不相容的。我認為,語文復習課的高效性在形式上可以呈現為動靜結合,以及詳略結合和講練結合等。
所謂動靜結合,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探究,設置消化、反思的過程,高效的語文課堂,不一定都是熱熱鬧鬧的。動輒小組合作學習,無的放矢地爭論探討,在時間短、容量大的復習課上,不一定適合。比如,在散文閱讀的語言品味教學中,可以先是個性化的瀏覽、默讀、感悟,而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展開討論,激活思維的火花,最后進行反思和消化。“動”和“靜”總是相對而言的,可以根據學情的變化而隨機應變。而且,“動”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動”,思維上的“動”更重要,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此理。
這里所說的詳略結合,就是說,復習課要根據最新的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和學生狀態,確定每一節復習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復習課內容的詳略。有些老師的復習課,喜歡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勢必影響復習的效率。比如在閱讀復習課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閱讀的習慣、興趣、能力的差異,又要了解掌握學生在識記、理解、鑒賞、運用等方面的共性特點,才能避免炒冷飯,出現出力不討好的教學現象。
至于講練結合,是復習課上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當然,如果是單一的講讀課或練習課,另當別論,如果是綜合的復習課,那么,講和練就要做到辯證統一,見機行事。不問學情,不問課型的單一的“講”或“練”,都是形式主義的復習課。按照國家新課程理念中關于教師角色的闡述,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適當的講解引導很有必要。古人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講解也是解惑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我們反對一味地“講”,也反對一味地“練”,正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所說的,我們“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講授和操練”。因此,復習課中講與練的有機結合,考驗著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智慧。畢竟,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僅僅靠單純的枯燥的練,是不能把學生的情感、志趣訓練出來的。
三、掌握方法,突出能力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走回頭路,而是要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引導或者同伴互助,掌握一定的復習方法,最終形成能力以及能力的拓展與遷移。這里要掌握的復習方法,主要包括復習的技巧,例如,如何對舊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對比、總結、分析,如何安排復習的具體內容、時間,做到溫故知新等;還包括答題的具體方法、規律等。題目的題干往往有一定的問答要求或答題提示,評卷的參考答案也有一定的模式和得分點,因此,如何作答,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的,例如,品析修辭手法,先要判斷所用的是何種手法,然后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它的具體作用和效果,盡量使答題的表述方式規范化、簡明化。另外是思維方法的培養,比如,賞析一句(段)話的語言特色,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思考,哪些方面去賞析,寫一篇作文,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審題、構思等等。當然,復習方法不能生搬硬套,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能力的培養與遷移在復習課上是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復習課最忌機械重復,沉溺題海,死記硬背。例如作文的復習,如果僅僅是為應付考試背誦“范文”,熟記素材與寫作套路,但并沒有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這樣的作文復習指導,也許只能讓學生寫出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缺乏新意,學生缺乏寫作的激情與興趣。枯燥無味的復習課,極容易讓學生厭學、棄學,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學什么考什么的錯覺,喪失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在考場上碰到新的問題就手足無措,敗下陣來。所以,我覺得,能力的培養和遷移比簡單的做題練習更重要。
四、注重細節、養成習慣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語文學習有必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細節的養成。比如,閱讀的習慣、書寫的習慣、檢查校驗的習慣等。同時,一些貌似細節的習慣,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標點符號的使用、錯別字的刪改、作文字數的把握、答題時間的分配等,有時候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不當初。因此,語文老師在平時的復習課上,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一些復習的細節、答題的細節等。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何構建高效的復習課課堂,并非僅僅如上所述。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復習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禪城區教育局教育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