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學校文化就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傳承下來并為其成員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學校文化大致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三大層面。課程文化包含在精神文化之中。何謂課程文化?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課程?課程就是一所學校提供給學生在校期間得以獲取知識、能力、人格以及學習經歷等一切活動的總和。即一所學校有計劃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切活動及過程。課程是學校構建教育活動最基本、最有效的載體。課程文化就是一所學校提供給學生在學校期間得以獲取知識、能力、人格以及學習經歷等一切活動的精神產物,是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所特有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實質上是學校為實現辦學目標而進行的整體課程構想和課程規劃,是學校辦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學校進行文化建設、形成辦學特色的基礎和集中體現,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筆者所在的廣州市培正中學,1889年建校,已有125年辦學歷史,一直崇尚“文化立校”,竭力打造學校育人文化,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影響力的“善正”學校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以“至善至正”、“紅藍精神”為其精髓。“至善至正”之“至”是指“最和終極”、“追求和達到”。“善”蘊有“為善”、“完美”之意。“正”含有“正直”、“適當”之味。“最善”和“最正”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標。要終身追求“善與正”,永不懈怠,直到實現。體現了培正人執著與堅韌的理想追求。“紅藍精神”之“紅”,如太陽、如烈火、如善心、如熱血,展示著熱情、活力和蓬勃。“藍”,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著冷靜、平和與理性。昭示了培正人崇尚熱情與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學校以“至善至正”、“紅藍精神”為引領和導向,不斷創新和完善德育文化、課程文化、環境文化等多項文化形態,力圖進一步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這里,筆者著重談及如何通過構建學校特色課程,創新學校課程文化,發揮其作為學校文化核心的育人效能。
一、特色課程的選擇:確定“善正博韻”作為學校特色課程
(一)“善正博韻”特色課程的名稱解讀
“善正博韻”之“善正”一詞,出自培正中學的校訓“至善至正”其中的“善正”二字,其內涵不再贅述。“善正博韻”之“博”字,取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博”一字。漢代《說文解字》作這般解釋:“博,大通也。”即寬廣、廣博之謂。一般指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善正博韻”之“韻”字,緣于唐代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里提出的“韻外之致” 之“韻”一字。后世把它解釋為“韻味”之意,即雅致含蓄的意味。這里特指對人良好修養的崇尚和追求。“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具備善正品性、廣博學識以及雅致修養的一門課程”。
(二)“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基于學校悠久的“善正”文化傳統
培正中學創辦于1889年,20世紀三十年代于香港、澳門建立分校,形成一門多校的格局。125年蓽路藍縷、風雨兼程,培正培育了萬千才俊,以勃勃生機馳譽嶺南教育界。其中“至善至正”的校訓就是激勵培正人一個多世紀以來不斷進取前行的精神動力。
校訓“至善至正”出自《圣經》和《大學》。其中《大學》開篇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是“最”和“極”,是培正人執著和堅韌的理念追求;“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
正是在這種“善正”思想的鼓舞下,一個多世紀以來,培正為國家、為社會培育了無數德才兼備的治國棟梁、學術大師和興業英才,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培正中學的創校元勛廖德山先生、曾在外交部代部長的李錦綸校長、曾任孫中山大元帥秘書的楊元勛校長、在培正發展史上享有居功至偉貢獻的黃啟明先生、“九.一八”事變中英勇抗敵的十九路軍副師長林超云、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 前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諾貝爾獎得主崔琦、著名音樂家馬思聰、何安東、足球教練蘇永舜等等……就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
同樣是在“善正”思想的引領下,不少培正學子學成之后,不忘回報母校,為母校的發展傾注極大的心血和努力,作出不凡的貢獻。如1936年畢業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先生親自幫助學校申報省一級學校;獲得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1964年畢業的皓社校友丘成桐博士回校介紹數學學習方法;趙錦津校友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于1928年在培正中學擔任銀樂隊指揮時與隊員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亞公路專家馮玉基校友不辭勞苦,從澳大利亞背回一大袋礦石標本供母校地理學科教學之用等等。還有培正1984年恢復原有校名后,廣大校友特別是海外華人,港澳同胞,先后捐款一千多萬港幣,幫助學校美化校園環境,改善辦學條件。還先后設立“愛我培正”獎學金、馬盧雪兒獎教金、紀念何安東音樂獎等。
(三)“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基于學校以“善正”為核心價值的德育成效
如果說,培正的“善正”文化,曾培育過無數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那么,今天,以“善正”為核心價值的學校德育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培正以“善正”為核心價值的學校德育工作,注重以培正歷史上涌現出的各領域精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以我校獨特的“級社制度”為載體 ,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為主線的班級文化。
(四)“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基于學校崇尚“科技、文藝”的校園文化特色
學校一直以培養“有健全人格,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人”作為育人目標。因此,在培正發展史上,曾培育過不少在科技戰線和人文領域方面的杰出人才。培正校友中的兩院院士就有14人,如楊棲、何柄林等,是廣東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學。據不完全統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的科學家就有陳灝珠、鄧紹同等十幾人。更有諾貝爾獎得主崔琦、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等一批國外院士。培正校友中還有著名的音樂家馬思聰、何安東等多人。還有電影表演家吳鉅章,國際知名攝影家何信泉、趙美藻、王頌威等。
近年來,學校致力于打造崇尚“科技、文藝”的校園文化特色,開展起一系列科技、文藝方面的校園文化活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科技方面,學校在科技實踐創新大賽、無線電通信錦標賽、航海模型競賽、模擬遙控飛行錦標賽、虛擬機器人等國家級、省市級大賽中,接連獲得大獎。如在2011年和2013年,學校接連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實踐創新大賽金、銀、銅獎等。更可喜的是,我校李穎琳同學當選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
在文藝方面,學校的特色活動達到較高水平的項目有許多,如天文攝像小組、紅藍攝影社、紅藍集郵社、美文誦讀、管弦樂團等等,都在省內有一定影響。其中紅藍攝影社、紅藍集郵社享有盛譽。紅藍攝影社攝影創作活動成效顯著,碩果累累,在各級攝影比賽中,師生作品多次獲獎,成就了一批國際和國內著名的攝影家。學校是首批全國青少年集郵示范基地,廣州第一個青少年集郵示范基地,創立了廣州市首批校園郵局。每年全國、省、市的生肖個性化郵票設計大賽、郵集制作大賽等均獲得金、銀、銅大獎。學校還榮獲了廣州市第二屆中小學生誦讀中華經典美文表演大賽中學組一等獎。學校合唱隊也獲得了“廣州市十一屆學校合唱節”一等獎。近年來,學校管弦樂團多次參加省港演出,獲得多個獎項和榮譽。我校劉貝兒同學在“幸福廣州我做主——第八屆羊城小市長”評選活動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評為“羊城小市長”。
二、特色課程的實施:規劃“善正博韻”課程的內容及結構
“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分為普修和專修兩個層次。普修課面向起始年級(初一、高一)全體學生,專修課是基礎層次的提升課程,面向初二、高二甚至初三、高三年級的興趣生和相關取向的特長生,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需求選修,課程結構如下:
(一) 普修層次
(二)專修層次
三、特色課程的作用:發揮“善正博韻”課程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的“善正博韻”特色課程,既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讓“善正”思想得到傳承和發揚;讓“善正”之光普照學校每一處角落;讓我們美麗的校園盈滿科技和文藝的氣息;讓我們培正的每一位學子都有機會接受一定的科技、教育和文藝熏陶;都能崇尚科技、醉心文藝;甚至能培養一些文藝細胞,錘煉一種文藝氣質和涵養;讓同學們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技、文藝素養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提升,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這正是我們對“善正博韻”特色課程寄予的美好期許。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學校文化繼承與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GHA0930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培正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