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玲
一場秋雨過后,雖然天氣放晴,但臨近傍晚的鄉村卻依舊微涼,夜風襲來,記者不由得拉緊了衣服。走進鐵西區平西鄉新條子河村韓民的廠房里,機械化的現代養殖規模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今年雞蛋每公斤賣到了9.6元,效益很不錯。”韓民拿起一個雞蛋笑的合不攏嘴。說到這幾年養殖的經歷,韓民感慨萬分,從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變成一個專業的養蛋雞大戶,韓民吃盡了苦頭。
2007年,為了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路,韓民每天都上網尋找資料,一次偶然間,韓民發現養蛋雞的效益不錯,決定做個嘗試。在做了大量準備之后,韓民看準了平西鄉新條子河的環境,毅然從市里搬到了農村,一舉投入300萬元,購置了20000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3棟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廠房,雇傭了5個員工,全部準備妥當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的養殖之路。
韓民和記者邊走邊聊:“我一開始就決定大干一場,所以建廠后就購買了一批設備,還買了20000只雞。”“那第一年得掙了不少錢吧?”記者笑著說。提到第一年得養殖,韓民不禁皺起了眉頭無奈地說,哪有那么順利,那年正逢禽流感,雖然蛋雞沒有損失,但受到疾病的影響,市民對雞蛋的購買需求大規模減少,最低時每公斤賣到5.6元,當時就賠了200萬元。看著眼前的養殖規模,記者不由得稱贊道:“你真的很厲害,那種情況下還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聽到記者的稱贊,韓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跟著韓民繼續參觀,記者4間廠房,看到記者疑惑的眼神,韓民解釋道:“這是2012年平西鄉人社所幫助我申請的10萬元補貼資金擴建的廠房,現在4間廠房占地面積達到了2500平方米,員工也比之前有所增加。”
走出廠房,大風突起,夜色也更加濃重,可韓民的臉上卻始終掛著溫暖的笑容,“雖然受資金的限制,規模難以擴大,不過現在前景樂觀,我一定能干得更好。”韓民自信地說。看著信心十足的韓民,記者也忍不住在心里為他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