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偉 梁明勤 李平
摘要:職業能力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核心,也是未來應用技術本科高校改革的趨勢。根據園藝專業特點,通過改革研究,構建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崗位引導、能力為本、學做合一、循環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任務驅動、三課一體、開放實訓、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完善“學評為主,互評為補,多方參與,重在過程”的學業評價體系,實現了專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大幅提高。
關鍵詞:職業能力;核心;園藝專業;人才培養;學業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83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必備的本領,是進行職業活動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個性心理特征的整合,由特定職業能力、通用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等構成。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目標是高等職業教育最主要的核心,也是未來應用技術本科高校改革的方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真正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就必須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組織方式、學習評價形式,使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以適應能力為本位培養目標的需要。為此,我們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藝專業進行學生職業能力研究,通過企業、行業調研總結了園藝專業需求面向及所需崗位能力,聯系企業、行業專家座談,根據崗位要求確定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按照職業能力發展組織實施教學,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對培養成果(學業成績)進行評價,繼而形成了新的人才培養體系。
1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
為形成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長效機制,以適應園藝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人才市場變化的需要、學生職業變遷的需要,我們首先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流程(圖1)及具體實施步驟。
1.1 專業定位及崗位分析
通過對全國28所開設園藝技術的高職院校現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分析研究,組織專業教師聯合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針對園藝技術職業崗位進行充分調研,確定園藝專業的專業定位,根據對學生就業崗位及崗位群的分析,綜合企業調研和學生學習愿望,確定了“果樹生產能力、蔬菜生產能力、花卉生產能力、園藝植物種子生產能力、植物組織培養應用能力、食用菌生產能力、園藝產品營銷能力、園藝植物保護、園藝產品推廣與營銷、園藝產品檢測與分析、園藝產品貯藏與加工”等十個核心能力作為本專業的核心能力,并確立了園藝作物生產、園藝技術推廣、園藝產品營銷等三個職業崗位群,制定了各職業崗位群具體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
1.2 建立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
根據調研分析結果及園藝專業特點,依據“教學過程生產化、生產過程教學化”的理念,遵循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結合專業特點,考慮具體教學實施的需求,安排課程內容,做到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引入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標準充實到課程標準,突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考慮職業崗位能力、基本專業能力、綜合通用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的培養,重新序化教學內容,以真實園藝作物生產過程為載體,將崗位群的技能劃分與課程體系的重構關聯起來,建立新的課程內容體系。
在課程設計中,根據崗位需求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確定課程設計理念,然后對課程職業能力進行分析,依據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和具體學習場景,采用行動導向方法實施教學,教學中根據不同教學場景安排不同教學形式。
1.3 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新的課程體系和學習領域,搭建了人才培養的四個平臺,即通用能力平臺、專業基本技能平臺、核心競爭能力平臺、素質拓展能力平臺。通用能力課程包括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日常交往禮儀等。專業基本技能課程主要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植物生長與環境等有關基本操作技能,是專業技能的基礎。核心競爭能力平臺課程有園藝植物生產、產品質量檢測、產品營銷與推廣、種苗繁育等技能,是學生在社會職業中直接應用的技能。素質拓展平臺以大學生拓展證書每年設計一系列活動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調研中專家和代表提出的“園藝作物的生長發育存在周期性,具有季節性生產的特點,同時在周年生產中還存在緊密連續性和完整性兩大特點,不同的園藝作物間存在茬次安排和跨年度生產的情況;學校的培養方式存在與園藝作物生產部分脫節的情況”,在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建設過程中,打破學期教學制度,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小學期制,教學活動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在真實的生產過程中,周年不間斷的學習和生產。同時要根據出現的情況,不斷地進行修正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將課程建設體系化,建設形成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應用性人才為目標,滿足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平臺。
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在將典型工作任務、核心技能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園藝作物生產與農業職業教育的結合點——農業生產過程即是教學工作過程,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結合園藝作物生產的周期性、季節性特點,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安排,始終把握教學活動與園藝植物生長周期的同步進行,學生邊做邊學,通過完成園藝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學習專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使教學環境與工作崗位一體,讓學生在三學年的學習經歷中切身體驗、親手操作園藝植物從春天到冬天,從苗期到休眠期兩個完整的生產過程,形成了“崗位引導、學做合一、能力為本、循環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提高思想品德、專業認知為主要目標,學生在學習道德教育、英語、計算機等通用基礎課程的同時,把園藝生產技術崗位作為引導,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專業基礎知識、技術理論學習和校內實訓實習,使學生了解果樹、蔬菜、花卉的特征及生長特性的基本認識,提高對園藝作物生產的感性認識,為后繼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知識基礎。第二階段以園藝作物生產、園藝產品質量檢驗、植物種苗繁育、園藝產品營銷等技能培養為目標,按照園藝作物生產季節特點,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組織安排教學,采用循環(兩次生產循環)遞進培養方式進行人才培養。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合作企業,從春到冬進行果樹、蔬菜、花卉等園藝植物管理學習,培養學生園藝崗位所必需的育苗、病蟲害防治、植株調整、花果管理、采后處理與加工等周年管理的綜合實踐技能。第三階段通過畢業頂崗實習,全面提升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能力,使學生達到技術員或管理員水平,使學生獲得花卉園藝高級工、果樹園藝高級工、蔬菜園藝高級工等職業資格證書。
3 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為探索培養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園藝技術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高職園藝技術專業“崗位引導、能力為本、學做合一、循環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特點,結合園藝技術專業“專業基礎訓練——核心技能訓練——實際生產訓練——拓展創新訓練”四層次、一體化、開放式的教學的要求,形成了“任務驅動、三課一體、開放實訓、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即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三課一體是把實踐教學內容貫穿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三種課堂之中,共同納入教學管理。開放實訓、自主學習即由學生自己根據實(試)驗題目的要求,獨立擬定實驗方案,完成實(試)驗過程,指導老師負責對實(試)驗方案進行審查,在實(試)驗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啟發與引導,實(試)驗完成以后對實驗結果和報告進行評價,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4 學業評價改革與實踐體系
為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準確合理的綜合評價,經過廣泛調研,并結合本校具體狀況,提出了“學評為主,互評為補,多方參與,重在過程”的多元化學業評價體系。“學評為主,互評為補,多方參與,重在過程”的學業評價體系是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輔導員、學生等共同制定了學生評價考核方案,具體做法是:以實操評價為主,以理論評價為輔;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結果性評價為輔;以企業綜合評價為主,以單項技能評價為輔;以教師點評為主,以學生互評、自評為輔。
學生的學業成績包括獲取畢業證書而進行的課業考核,素質拓展,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及論文答辯等及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兩個方面構成。課業總成績由理論考核占30%,作業報告占5%,日常考核占5%,實訓操作占40%,項目任務占15%,學生自評占5%等組成。素質拓展成主要是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以綜合能力測評而獲得的成績。頂崗實習成績是由實習企業和帶隊教師根據學生表現而評定的成績。畢業設計及論文答辯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考核的反應,在畢業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根據學生表現,專業答辯委員會提供成績。職業資格成績是由學生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理論和實踐考試,通過獲取資格證書來體現。
參考文獻
[1] 吳曉義.“情景—達標”式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 張霞,吳業東.高職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1):36-37.
[3] 趙晨霞,王春玲.園藝專業“工作過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09,(11): 34-35.
[4] 余慧琳,王海濤.高等職業院校園藝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2):138-139.
[5] 黃益鴻.園藝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機制與共享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09,(22):46-48.
作者簡介:李慶偉,碩士,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藝園林系,講師,研究方向:種苗繁育與園藝植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