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及肅
多年來,董清靠養殖梅花鹿,走上了致富路,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被當地人傳為佳話。
初秋時節,天高云淡。記者來到了東豐縣大興鎮安勝村1組村民董清的養鹿舍,只見他正給鹿添加飼料。見有記者來,董清放下手里的活兒,熱情地打著招呼。記者說明來意,董清便高興地和記者嘮起他養鹿的事兒。
20年前,地地道道的農民董清,靠六、七畝責任田維持生活,一家人僅僅能填飽肚子,連零花錢都不寬裕。可董清天生就是個不安心受窮的人,為了改變現狀,尋找致富門路,他跟人跑過運輸,也當過泥瓦匠,可成功總與他無緣,磕磕絆絆老不順利,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直到有一次,他去橫道河鎮的親戚家串門,看到了當地村民靠養殖梅花鹿致富,讓他看到了希望。
創業路異常艱難。當時,董清手里沒有多少積蓄,建鹿舍,為了省下工錢和料錢,董清和妻子用手推車一車一車從河灘拉沙子,到遠在離家2公里多的石場撿石頭。他自己動手砌墻壘磚,妻子給他打下手。鹿舍剛建成,他就去橫道河鎮買回了2只種公鹿和8只母鹿。為了養好這些心愛的寶貝,董清把自己的鋪蓋也搬到了鹿舍,起早貪黑在鹿舍忙碌。給鹿配飼料,為了節省運費,他和妻子每次硬是從幾公里外的鎮上,用平板車吃力地一車一車將飼料拉回來。一年下來,僅這一項就節省成本3000多元。
董清說,從小在農村長大,啥苦沒吃過?啥累活兒沒干過?可養鹿是項技術活兒,光能吃苦還不行。10只鹿買回來還沒幾個月,就得病了,先后死了2只,損失七八千元。董清心急如焚,寢食難安,150斤的人一下子瘦到了不足120斤。他趕緊到橫道河鎮、沙河鎮等地,向有經驗的養鹿專業戶請教,并買回一大堆有關人工飼養梅花鹿的科技書籍,認真鉆研。很快,鹿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董清飼養的梅花鹿開始產茸、產小鹿了。兩年的苦心經營,終于有了可喜的回報。第四年,董清飼養的梅花鹿已經發展到了30多只。從那以后,董清每年靠賣鹿茸和仔鹿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如今,董清早已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戶。他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說:“不管干啥事兒,都要心誠,心誠則靈嘛,還要有一顆恒心,貴在堅持。我養鹿這么多年,遇到市場行情不好的年頭,也掙不了多少錢,有的年頭剛剛能弄回個本錢,可我還是堅持下來了。我常常看到一些村民看別人養豬富了,也跟著養豬;看別人養牛富了,也跟著養牛,結果養啥都賠錢,就因為沒長性,跟風跑,沒選準致富路。致富路有千條,要選準適合自己的路,要有長性,貴在堅持。發展養殖業更是如此,今年賠了,明年可能就掙了,哪個行業也不能年年是低谷,總有行情好的時候,要靠調整養殖規模適應市場行情。”
董清富了沒有忘記鄉親,附近的村民上他的鹿場參觀學技術,他主動給他們講授養鹿的經驗。村民養鹿缺資金,他把自己手里的閑錢無償地借給他們。附近村民來他家買鹿崽時可以先不給錢,等鹿養大了有了收益再給。他還義務給村里養鹿戶當防疫員,不管誰家的鹿有了病,他都主動上門去看,并熱心地講解、傳授自己的養鹿經驗。在他的帶動下,該村已有12戶農民發展養鹿業。其中,年存欄梅花鹿10只以上就有3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