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8月初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41團10連老居民點突然“變身”為“天旺”10萬頭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標準化養豬場。記者遠遠望去,80棟標準化圈舍坐落在養殖區內,道路、水電、辦公、防疫、綠化等設施規劃配套齊全。這期間的可喜變化,成為該團轉換發展方式,盤活低效用地,發展設施農業,提升經濟效益的一個縮影。
據合作社負責人吳西平介紹:“這個養牛場是在41團10連老居民點廢墟上建成的。通過對原居民區土地復墾,拆除平房54套,盤活國有低效用地,實現連隊轉型發展。養牛場現存欄能繁牛仔1000頭,今年可出欄1萬頭。明年存欄能繁牛仔要達到5000頭,年出欄10萬頭,產值達到1.5億元,實現利潤3000萬元,全連人均承包外收入10萬元。”
近年來,隨著41團城鎮化建設的加快,連隊職工逐漸向鎮區集中,使得連隊老民點的土地閑置、低效利用。面對此種狀況,該團加快撤連并居步伐,對原連隊居民點危舊房進行拆除,并充分利用連隊原有磚房和“三通一平”的設施,將其改造成養殖或種植小區。以盤活存量土地,轉換發展功能,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目前,該團已拆除連隊土坯平房696套,拆除面積達到3.2萬平方米,改造成養殖小區3個。
41團10連人多地少的現狀,成為制約該連農業發展的一道難題。而通過對連隊原居民點進行土地復墾,依托畜牧業發展,促使連隊功能轉型,使該連找到了未來發展的出路。通過能人牽頭、干部帶頭、職工入股,入股1200萬元成立了“天旺”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原來連隊1萬畝棉花種植效益作比較,通過對連隊老居民點復墾,依托畜牧業,實現功能轉型,在經濟效益上實現了“再造一個連隊”的目標。今年,該團有12個連隊以發展畜牧業為主,有一半以上原居民區實施土地復墾,實現連隊功能成功轉型,使土地資源利用重現生機。在新建養殖區內,共飼養肉羊5000多只、奶牛15000頭。
今年,該團啟動國有土地流轉經營試點工作,在穩定完善農業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職工家庭聯戶經營和建立現代職工家庭農場,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土地集約化經營效益。該團13連27戶職工將1500多畝土地通過農業經營公司流轉,在連隊的協調下,這些職工就近到一家道路建筑公司務工,每人每月有4000元的工資收入,實現了流出與流入“雙贏”。
據悉,近年來,41團依照老居民點復墾規劃,加快推進連隊老居民點復墾工作,落實項目相關單位主體責任,下達老居民點復墾任務,突出抓好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進度和質量,努力破解城鎮化發展與用地需求的矛盾,在節地挖潛、盤活存量上下功夫,效果凸顯。,該團采取居民自主管理、包戶宣傳動員、市場公開評估、陽光操作服務等措施,加快鎮區老居民點土地復墾和危舊平房的拆遷。
該團負責人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2013年至今,該團就拆除鎮區危舊平房1057戶,拆除面積近17萬平方米。通過土地復墾項目規范化運作,土地資源的有效置換,優化了功能布局,拓展了城鎮化發展的空間。該團完善“連社合一”體系,建立與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產業化服務模式,提升城鎮產業支撐能力,帶動了職工創業就業。新建的農機服務中心,正在籌建農產品交易和倉儲物流中心陸續落地生根,對連隊原居民點進行土地復墾,讓土地資源利用重現生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國土資源局四十一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