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在雙遼市向陽鄉新甸村農機合作社玉米“高光效”的農田里,一排排如待檢閱的士兵一樣的禾苗正茁壯成長。
向陽鄉狠抓農業生產不放松,下大力氣抓好農業綜合開發,通過不斷考察探究,學習適應本地的科學種植方式,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土質改良等措施,在轄區行政村實施測土配方和科技示范形式,選用優良品種,不斷加強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深松深翻技術,改善土壤有機質,把薄弱的地塊變成良田。
今年向陽鄉推行的玉米“高光效”作業面積達到1000公頃,經過去年的測產,玉米“高光效”種植坰產平均達11250公斤,跟老式耕作方法來比,效果非常明顯。向陽鄉以新甸村農機合作社為依托,大力推進機械化進程,解放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今年該鄉共推廣大型免耕播種機18臺,小型精播機45臺,完成深松深翻2萬畝,購置大型玉米收獲機20臺,有效推動了該鄉的農業發展。
向陽鄉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生產問題,大力推廣創新型農業,開展無公害綠色水稻立體種植模式,種養結合為民謀求致富路。鄉農業服務中心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在向陽村開發“無公害綠色水稻立體種植”項目,將2公頃鹽堿地改良后種植綠色水稻,一律施入農家肥,不打任何農藥的同時,為促進水稻的科學田間管理,鄉農業服務中心科技人員研究提出,將河蟹放養在稻田里的大膽設想,根據河蟹通常喜歡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淡水中生活,葷素均吃的特點,在稻田里放養了200斤河蟹苗,既促進了稻田除蟲害又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空間,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一舉三得。
據鄉農業服務中心科技人員介紹,水稻每公頃產量可達7500公斤,河蟹除去糟損到秋季也可收獲3000余公斤,與普通種植相比,達到了種養結合雙豐收的效果。
特色種植助推農民插上致富的翅膀。近年來,為鼓勵農民增產增收,向陽鄉黨委、政府及各村領導干部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特色產業,加大調整產業種植結構力度,根據不同地塊發展花生、西瓜、棚膜經濟等種植項目。新甸村種植西瓜面積就達到20多公頃。農科村村民宋健一家就種植了3公頃陸地西瓜,目前長勢旺盛,預計可收獲10多萬公斤西瓜,細細算來一筆賬,西瓜的收入可是傳統玉米種植收獲的3倍。
向陽村棚膜經濟園區建設成為帶動全鄉經濟園區發展的引擎。位于向陽村主屯北側1公里處的向陽村棚膜經濟園區正在進一步建設完善中,總占地面積14公頃,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目前已到位資金1300萬元,共建設30棟標準化冷棚,暖棚31棟,并配有34眼機電井,配套設施完善,該棚膜小區的建設每棟棚年純利潤可達8萬元。
一個個朝陽項目在向陽鄉的大地上正蓄勢待發,醞釀著美好的創業夢想,推動著向陽鄉經濟實現大跨越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更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