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松原市今年按照“六有”標準總共建成293個文化小廣場,在年初計劃260個的基礎上,超額完成33個,這些文化小廣場的建成為全市農民今年秋收增添了新的內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民生需求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等物質層面上,還包含精神文化需求。2014年,我市“文化民生”建設按照市委書記高福平提出的“民生項目必須接地氣”的總體要求,找準民生項目與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結合點,將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同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項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寫入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報告,列入全年民生行動計劃,全面開啟了松原“文化民生”的鄉村實踐。
一間滿足農民需要的“文化客廳”
金秋十月的午后,陽光明亮而溫暖。在乾安縣安字鎮東夏村新建成的文化小廣場上,忙完秋收的農民仨一幫、倆一伙愜意地娛樂著。隨著村民參與熱情的提高,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的小廣場也像農民形容的那樣,正在成為他們的“文化客廳”。
“以前只看著鄰村的文化小廣場熱鬧非凡,讓人羨慕。如今我們村也有自己的‘文化客廳了,大家沒事來坐坐、玩玩,聊聊國家大事、說說家中瑣事,感覺全村人都成了一家人了。”農民樸實的話語,其實說出的正是我市文化小廣場建設的宗旨。
為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經常性地參與文化活動,年初,我市在深入調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做出了在全市大力開展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的決定,讓全市每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客廳”。隨著農村文化小廣場的建設和使用,農民群眾的廣場“情結”也越來越強烈,有小廣場的積極開展活動,沒有小廣場的都在熱切期盼。寧江區伯都鄉楊家村文化小廣場硬化面積1000平方米,燈光、音響、文化長廊、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齊全,活動開展非常活躍,不僅本村群眾都來參加,鄰村的許多農民也慕名而來。因為建得漂亮,小廣場已經成了村里的新地標,全村人都為之驕傲,村民談到文化小廣場都覺得很有“面兒”、很提氣,廣場活動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場建設催生出廣場文化,廣場文化則帶動更多農民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那些建有文化小廣場的村大多村容整潔、民風熱情、健康向上,一進村就能感覺到新農村的景象。實踐證明,這間農民的“文化客廳”在帶給他們歡樂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今,村民打麻將、喝酒、吵架的少了,到小廣場健身跳舞、參加文藝活動的多了。一些鄉村干部說,通過組織、參與廣場文化活動,與群眾打成一片,許多過去積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民心一點點凝聚,村風一天天和諧。
為農民建造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客廳”,是我市本著“充分滿足農民文化需求”的實際全面啟動的一項民生工程,相信隨著“文化客廳”作用的日益發揮,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將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個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樣板”
日前,我市村級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領導小組專門成立項目驗收組,對建成的文化小廣場進行了全面驗收。驗收結果顯示,所有新建的文化小廣場均達到了“六有”標準,有些還在所要求標準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許多項目和內容。從驗收結果看,無論是在建設上還是在管理上,都可稱為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樣板”工程。
在硬件建設上,我市遵循“統籌規劃、統一功能,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因地制宜、務求實效”的原則,由各縣(市、區)結合地方實際安排建設任務。在資金保障上,堅持多條腿走路、多點發力、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小廣場建設的有效融資機制。積極利用農民自辦文化活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貧困縣扶持資金、村屯整治、道路工程等項目,彌補全市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資金不足,多措并舉推進文化小廣場建設。同時把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相結合,作為廣大黨員干部“三走進”幫扶的重要內容,動員廣大黨員、群眾、精神文明協會志愿者等積極投身文化小廣場建設,使得小廣場建設的資金得到了充足保證,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另外,在建設過程中,我市還要求每個鄉鎮建立文化小廣場示范點,樹立樣板,調動起各村建設的積極性。
在小廣場建設過程中,我市堅持“建管用”一體化的原則,建設同時要求各村建立《基礎設施維護使用制度》、《日常保潔制度》、《文化廣場活動計劃安排制度》等日常管理、運行、考核機制,對文化小廣場的日常管理、硬件建設、活動計劃、維護使用等作出明確規定,并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妥善保管相關設備和物品,切實解決農村目前文化廣場“管不好、用不好”的現象。要求各村建立群眾需求征集、服務評價反饋機制,讓群眾全過程參與、全方位共享,保持廣場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及其人員崗位職責,確保事情有人做、設施有人管、活動有人辦。加強文化骨干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干示范、專干下鄉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音樂、舞蹈、秧歌等農村廣場文化人才,鼓勵引導他們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建立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
建了并不等于完成,還要管好用好,讓它真正發揮傳播知識、交流信息、推廣技術、收集民情和開展文體活動等多種作用,積極有效地推進農村文化建設,讓農民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這才是我市建設文化小廣場的真正用意。隨著這一“民心工程”、“樣板工程”的深入建設,全市農民將以這一鄉村“文化客廳”為陣地,在推進農村文化發展繁榮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市農村文化設施基礎建設比較薄弱,加快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既是文化惠民的民生工程,更是我市創新轉型發展模式的“文化民生”鄉村實踐。
作為今年民生項目,我市將文化小廣場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在小廣場的選址、規劃和標準設計上,都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避免了重復建設。在建設上,堅持標準,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一步步有序推進。
在有效建設時間內,在資金、選址、協調都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建成293個村級文化小廣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環節出問題,將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和效果。為保證這一文化民生工程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工,全市各縣(市、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克服困難,努力工作,全力推進,創造了許多好辦法、好經驗,確保了工程高質量、超額完工。
為保證“向百姓承諾的民生工程必須如期完成”,市村級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成聯合督察組,深入各縣(市、區),采取聽匯報、查現場等方式,對各地文化小廣場建設進展情況進行了多次督促檢查,在各地積極配合和努力工作下,確保了工程進度和質量。
農村文化小廣場是公益性設施,在建設投入上雖以政府為主體,但我市鼓勵整合資源,多條腿走路,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多措并舉推進文化小廣場建設。對文化小廣場建設,全市農民也表現出了很大熱情,扶余市三井子鎮永久村在文化小廣場建設上存在資金緊張的問題,村民就自發組織拆扒掉村里廢棄的大煙囪,利用拆大煙囪的紅磚,鋪成了6000平方米的小廣場。村民說:“這是全村人齊心合力建成的小廣場,我們會更加珍惜和愛護,一定管好用好。”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僅用半年多時間就超計劃、高質量完成了農村文化小廣場的建設任務,可以說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開創了農村文化需求的民生實踐。未來兩年,我市將實現所有行政村文化小廣場全覆蓋的目標。有了今年這一場民生需求的文化實踐,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市的“文化民生”建設,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