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促進高效生態農業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有機結合,是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轉變農業企業生產模式的重要契機。要做好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節支打好基礎,鞏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成果。具備發展農村沼氣條件的地方,要盡快普及農戶用沼氣、生產用沼氣,建立以養殖場為核心的大中型沼氣池,加快沼氣池的推廣。
關鍵詞:農村;大中型;沼氣池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9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沼氣建設,提出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農村沼氣建設把可再生能源技術和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對解決農戶炊事用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節支,鞏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等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池。貴港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積極推廣并建設大中型沼氣池。到目前為止,貴港市港南區已建成3座大中型沼氣池,總投資458.36萬元。其中新蒙種豬場、泉旺豬場分別建成沼氣池500立方米、幗英養豬專業合作社建成沼氣池400立方米,現已投入正常使用。
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1 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以養豬為主的畜牧業是港南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約占農民年均收入的40%。隨著養豬業的迅速發展,養殖場所產生的大量污水糞便未經科學有效的處理大量排放,對城市農村環境、人飲水源和農業生態均已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對豬場污水進行治理,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挖掘可再生能源潛力,促進資源的多層往復利用,發展“豬—沼—蔬菜”生態農業模式,實現農業企業的科學發展,帶動周邊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1.2 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據統計,我國畜禽養殖業每年能產生糞便30多億噸,這些糞便流向不明,大多數未經過有效的、正確的處理。這種情況極大地污染了農業用地及農民生活環境,從而導致傳染性疾病極易在農村流行,疫病多發。對于大量的養殖場畜禽糞便,應將其集中并封閉起來,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從而消滅潛在的傳染源,切斷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渠道。在養殖場內,要徹底搞好環境衛生,阻斷傳染源,注重人、畜疾病、疫病的防控。可借鑒國外農業企業防控血吸蟲病、煤煙型地氟病、口蹄疫、禽流感、豬鏈球菌病等疾病的防治對策,務必使農場及周邊保持清潔衛生的環境。讓周邊農民過上清潔、衛生、健康的生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后勤保障。
1.3 促進企業及周邊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我國農業生產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年施用量達4000萬噸和30萬噸,不同程度遭受農藥污染的農田面積達到1.36億畝。過量的化肥、農藥進入土地和水中,引起農產品品質的急劇下降,同時也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健康。豬場對糞便及污水進行處理,生產的沼渣、沼液作為一種有機肥料,與化肥相比具有較好的肥效,且明顯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也提升我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1.4 適應農業循環發展方式,發展生態農業
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發展依靠沼氣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挖掘出廢棄資源、物質中的能量,并實現了能量的高效轉化及循環。在廣大農村中,建立“種植業—養殖業—沼氣池—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業循環發展模式,使飼料、農產品、糞便三者間進行循環,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利用糞便的方式,尋找發展綠色農業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遵循節約資源的原則,建立新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為構建節約型社會添磚加瓦。
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2.1 抓住機遇,加快建池步伐
黨中央、國務院加大農村沼氣工程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沼氣建設。2001~2005年,中央累計投入35.30億元,其中養殖場沼氣工程投資8115萬元,建設沼氣示范工程120處。到2005年底,已建養殖場沼氣工程3500處,年可處理畜禽糞便等廢棄物8700萬噸。當前養殖場大中型工程技術已逐漸成熟,沼氣工程的工藝流程、工程建設、沼肥利用技術、發酵工藝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此,應抓住有利時機,加快建設步伐。
2.2 因地制宜,形成了適宜的建設模式
大中型沼氣池項目建成后,通過沼氣及其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養殖場的污水、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達標排放,沼渣沼液得以綜合利用,優化了資源,達到養殖場清潔生產標準,大大提高規模化養殖場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水平,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帶動當地養殖戶的思想觀念和養殖方式的轉變,對大力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模式,對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貴港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池工程,需求巨大,極具發展潛力。
3 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3.1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畜禽糞便處理,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豬場存欄豬近5000頭,不對糞便進行收集處理的條件下,每年排量然而量甲烷(這部分甲烷是未經使用直接進入大氣的),項目建成后則使原本直接排入大氣的甲烷成為可以使用的清潔能源,從而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3.2 使用沼肥的好處
沼肥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戶種植和養殖的收益。沼肥的營養豐富,既是速效肥,又是緩釋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增加作物產量;減少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減少化肥的使用,節約成本;減少農藥的使用。沼液與化學農藥混和使用,可以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對作物生長表現出顯著的增效作用。
3.3 改善農戶的健康水平
在農村做飯的主要能源是煤和柴草,由于煤在灶膛中燃燒不充分會產生大量煙霧,刺激人體的眼睛和呼吸道系統。使用沼氣作為能源,可以降低室內CO、SO2和飄塵的濃度,使農民尤其是婦女的眼睛和呼吸系統的健康得到改善,徹底保證人們的健康水平。
4 大力發展大中型沼氣池勢在必行
加強我國農村能源生態建設,以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在提高農業企業效益的同時,改善項目區農業生態環境,促使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持續協調發展,這一建設目標符合國家關于發展生態農業的規劃。針對養殖產生的污水、糞便污染問題,將能源建設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生產的沼氣可供基地和附近農戶使用,減輕大氣污染;污水經過厭氧—好氧處理后,用于果蔬生產及漁業生產,可節約化肥農藥,減輕大氣、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為發展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創造條件,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發展大中型沼氣池,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 王革華.能源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49.
[3] 沼氣池帶來綜合效益[J];農民科技培訓,2004,(05).
[4] 曾晶,王厚俊.農村沼氣綜合利用的環境與技術經濟評價[J].中國農機化,2004,(04).
作者簡介:葉華,研究生在讀,貴港市林業局農村能源辦公室,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沼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