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以來,白城市開展了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工作,截至2013年,白城市保護性耕作面積已經發展到130萬畝,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由以玉米作物為主延伸至水稻,推廣局面由政府主導轉向農民自發,為實現白城市農業穩產增產,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環保型農業耕作制度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機械化;農業耕作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2
1 取得成效
1.1 抗旱節水方面
今年7月,洮北區青山鎮20多天無有效降雨,實行保護性耕作整稈覆蓋5年的地塊,只灌了1遍水,長勢普遍比傳統耕作地塊好得多,而傳統耕作地塊灌了3~4遍水。據省農科院2013年土壤測定,青山鎮保護性耕作地塊土壤含水量為12.3%,傳統耕作地塊僅為8.82%,高出3.48個百分點。抗旱原因有四點:一是不整地、不翻地、不打壟、不鏟趟等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土壤翻動次數,減少了土壤水分的散失;二是實行機械深松,深度達到35~40厘米,打破了堅硬的犁底層,減少地表徑流60%,雨水入滲能力提高5~10倍,較大限度地蓄存了天然降水;三是大量秸稈或殘茬覆蓋地表,減少了水分蒸發;四是變壟作為平作,蒸發面積減少了2/3左右。
1.2 節本增收方面
一是節約成本。同樣種1公頃玉米,傳統耕作需要拖茬子、摟茬子、起壟、鎮壓、播種、除草、套壟、追肥、封壟、收割等10道工序,需要消耗柴油280公斤,支出2240元左右。實行保護性耕作,僅需播種、除草、深松追肥、收割4道工序,需要消耗柴油95公斤,支出760元。僅柴油一項,就節約成本1480元。
二是增加產量。一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實現增產。2013年,省農科院在青山鎮連續三年保護性耕作地塊測定,有機質含量為1.987%,傳統耕作地塊為1.884%,增加0.103%;二是改變播種模式實現增產。白城主推的隔壟休閑寬窄行播種模式,通風透光好,株數增加,一般可達到6~7萬株,比傳統種植株數增加10%左右;三是經過機械深松,作物根系發達,顯著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也保證玉米獲得高產穩產。秋收前,省農科院測產,保護性耕作12558.99公斤/公頃,傳統耕作11732.93公斤/公頃,增產6.58%。
三是省工省時。實施保護性耕作,由于不割秸稈、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壟、不鏟不趟,既減少了生產環節,又大幅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春季免耕播種以后,除了噴施除草劑、灌水追肥和收獲以外,基本沒有其他農活。農民完全可以外出務工,或者拓展新的產業。若每年在外打工8個月,每月工資收入2000元,即為1.6萬元。
1.3 生態保護方面
白城風多風大。據2009年調查,通榆縣向海鄉金星村實施四年的保護性耕作地塊,由于秸稈根茬的覆蓋固持作用,表土層比傳統耕作地塊高出2~3厘米。另外,每到春播前,秸稈焚燒,使得整個田野火光沖天,濃煙滾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通安全。白城市每公頃玉米產量和秸稈量的比為1∶1.5,也就是說,年產1萬公斤的玉米地塊,每年要燒掉1.5萬多公斤秸稈。實行保護性耕作以來,由于以根茬和秸稈覆蓋地表,使秸稈變成了優質肥料,改變了焚燒秸稈的陋習,從源頭上解決了空氣污染問題。
1.4 勞動力解放方面
傳統耕作一公頃玉米,一般用工48個左右,而實行保護性耕作后,公頃玉米用工量僅為25個左右,節省了23個工,也就是說,節省了近一半的勞動力。節省的勞動力,既可外出務工,也可在本地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為加快推進農村的城鎮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2 存在問題
白城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已8年,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群眾受傳統耕作制度影響,認識較慢,特別是一些年紀大的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抵觸情緒較大;二是土地分散經營,影響大型免耕播種機作業;三是免耕播種機價格較高,是傳統播種機械的8~10倍,群眾購買和更換機型負擔較重;四是在病蟲草害防治上,還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
3 幾點建議
3.1強化宣傳培訓,提高思想認識
一是向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匯報,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出臺政策,推動保護性耕作的快速推廣;二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形式開展宣傳和科普教育;三是對技術人員和機手進行培訓。
3.2 政策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積極性
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膜下滴灌補貼”和“保護性耕作建設工程”等項目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調動農民積極性。特別要抓住“農機購置補貼”、“膜下滴灌補貼”這一有利政策,實行資金集中投放,以此推動保護性耕作快速發展。
3.3 整合技術資源,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保護性耕作在秸稈全覆蓋條件下,灌水存在秸稈拖堆堵水問題,若與滴灌技術配套使用,問題迎刃而解,既節約用水,又增產明顯。可成立由農機、栽培、植保、土肥、種子等方面專家組成的保護性耕作綜合配套技術研究指導小組,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進行創新研究。
3.4 科學合理布點,搞好示范基地建設
選擇普通有積極性,農民認知程度較高,交通便利,玉米集中連片的村屯做為示范基地;精心組織實施,把示范基地建成高標準的樣板田;根據不同時節,利用示范基地召開保護性耕作演示會、觀摩會,領導宣傳,示范群眾,以點帶面,全面推廣。
3.5 扶持農機大戶,鼓勵開展社會化服務
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最貼進農民,是最好的新技術推廣者。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為突破口,使他們掌握這項技術,熟練使用機具,從中受益,進而帶動周圍農戶應用這項技術;要借鑒跨區作業的經驗,將農機專業戶、鄉村農機隊組織起來,簽訂作業協議,擴大作業規模,提高作業和服務效益。
作者簡介:金濤,本科學歷,白城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保護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