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魚兒離不開水,但并不是說什么水都可以使魚能夠很好的存活生長,特別是對于越冬魚類,水的pH值對于魚的正常生長影響很大,不同種類的魚,對于不同的pH值都有一定的極限范圍,如果pH超過魚類的耐受極限,就會導致魚類的死亡,不能安全越冬,所以有效控制水的pH值,對于魚類安全越冬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漁業的良好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魚類;越冬;pH值;水質
中圖分類號: S95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49
1 控制pH值的意義
魚類越冬是魚類養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魚類越冬管理過程中,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進行水質化驗,諸如氧、氮、磷等項目的監測,其中著重氧的監測,但卻很少重視對pH值的監測,忽視了化學反應的先導和制約因素。實際上pH值是水質化驗中的一項很重要指標,它可影響水中生物體的生理狀態和水的化學組成,可以預示水中化學離子的存在形式及變化情況,對魚類的生死存亡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對pH值的監測,進而對其他離子的情況就會有所了解。
2 pH值的影響作用
2.1 對魚類的影響
不同種類的魚所要求的pH極限也不同,超過極限,魚類就會死亡,可見pH值過高和過低對魚類都有直接危害。據大連水產學院資料表明,各種魚可耐受pH值的范圍各有差異,鯉魚種耐受pH4.4~10.4,鰱鳙草魚種耐受pH4.6~10.2,這是在65小時內試驗的結果。pH值偏低,相應的魚體血液pH值也降低,載氧能力下降。使魚類呼吸減弱,不能正常利用水中溶解氧;新陳代謝減慢,機體功會下降,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鱗片結合松馳,體質虛弱,易被細菌感染和敵害侵襲,發病率提高。因此控制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魚類才能正常生活。
pH值偏高還會腐蝕鰓蓋和鱗片骨質,對皮肉組織造成破壞,使魚體功能失調,對水中生物量有抑制作用。所以要控制pH值適度,不要超過允許范圍。冬季魚類越冬水體要求pH值在7.0~8.0之間。
由此可見,pH值過高和過低對魚類都不利,尤其過低害處更大。況且穩定的魚池水總是呈逐漸酸化的趨勢,我們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質酸化,造成良好的魚類生活環境,這是在越冬管理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應認真做好。
2.2 對水質影響
pH值的高低可以改變水的化學組成,使水體發生質的變化。對魚類生活條件來說,pH值偏高時,水的化學組成進行良性循環,pH值偏低時水的化學組成則進行惡性循環。
pH值偏低,有機質分解緩慢而且不充分,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其中主要的有CH4、CO2和H2S,這些氣體能敗壞水質,有的氣體如H2S還能直接毒害魚。由于有機物的礦化速度減慢,固氮生物活動能力下降,餌料生物也就不能大量繁殖起來,水質會越來越差。
在偏酸的水體中,一些物質的化學形態會發生變化,如金屬離子的吸附能力減弱,甚至已吸附的被解吸,使水中懸浮物增多。這些分離開的重金屬離子的毒性加劇,可侵奪生物活性物質的活性基因,破壞生物的酸系統,使生物難以營生,久而久之,生物體會積毒死亡。經過生產實踐證明,如提高pH值到中性或微堿性,就有可能減少甚至除去這些毒性。例如汞可由惰性的一甲基汞毒物變為二甲基汞揮發逸散出去產;鉛可被一些淘汰的生物吸附沉淀;銅也可變為氫氧化銅毒沉淀。這些沉淀的金屬毒性大大減少了。還有一些毒氣也發生了變化,如H2S有毒,在提高pH值的情況下就變為HS- 或S-無毒的形態存在;NH3有毒,在提高pH值的情況下可變為NH4+的形態,就失去了毒性;CO2雖然有毒,而在提高pH值的情況下,其毒性就顯著下降了。尤其是由于上列諸因子的變化,直接引起溶解氧的升降,一般來說,溶解氧與pH值成正比關系波動。
水中營養物質也受pH值的影響。如磷在pH值6.5~8.5之間時,因化學沉淀或吸附固定所損失的磷酸鹽類相對較少,又如氨氮,在pH值7~11之間時,毒性較小??傊覀円m當控制pH值,使水體中的化學組成都能進行良性循環,從而可保持充足的氧氣,確保魚類安全越冬。
3 控制pH值的方法
pH值是個很重要的化學指標,應該設法控制其到適宜的程度。目前比較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3.1 基礎清塘
一般越冬的水體可能是夏季養魚用過的原塘水,酸化趨勢較強,也可能是全部或部分換了清水。不論怎樣,都要進行基礎清塘。清塘的藥劑最好用生石灰,它可中和酸性,一畝可施15~25公斤,放魚前稀釋后全池潑灑,從基礎上控制酸化趨勢。如有原塘魚,也可施用。
3.2 掛石灰袋
在日常管理監測中如發現pH值下降較快,甚至已達偏酸程度,就要在水中掛石灰袋,袋用聚乙烯紗布縫制,內可裝1公斤左右的石灰,用繩子吊在水中若干個,一畝地施5公斤左右,視偏酸程度而酌情定量。這樣不但能使pH值升高,而且還能持久。
3.3 掛堿袋
同樣用繩吊的方法掛堿袋,可使偏酸的水體在較短的時間內轉變為中性或微堿性,有人稱之為速效藥利。通過實驗證明,按有效水體計算,每立方水甩面堿0.2克,5天后pH值由5.8升到6.5,10天后pH值由6.5又升到7.1。由此可見用堿作用之快,況且堿源廣泛,價格便宜,使用安全,各地水域可以試用。
參考文獻
[1] 王正方,張慶,呂海燕.溫度、鹽度、光照強度和pH對海洋原甲藻增長的效應[J].海洋與湖沼.2001,(01).
[2] 張寶玉,李夜光,李中奎,耿亞紅,胡鴻鈞.溫度、光照強度和pH對雨生紅球藻光合作用和生長速率的影響[J].海洋與湖沼.2003,(05).
作者簡介:于淑紅,大專學歷,公主嶺市農村水利管理總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