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孟連縣漁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在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本文從孟連縣漁業的發展現狀、前景及對策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孟連漁業。
關鍵詞:漁業;科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2
近年來,孟連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指導下,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增效為動力,積極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積極發展名特優新品種養殖推廣,漁業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優化孟連縣農業產業結構、增加漁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 孟連縣漁業現狀
孟連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東經99°09′~99°46′,北緯22°05′~22°32′,東西長約53公里,南北寬約38公里。南面與緬甸接壤,全縣土地面積1898平方公里,國境線長132.7公里,是一個契嵌境外的邊疆縣。
全縣轄2個鄉,139306人,是一個邊、少、山、窮的國家級貧困縣,山區與壩區發展不平衡。全縣河流縱橫,溪谷眾多,魚類品種(含蝦、蚌、蟹)豐富,民間歷來自然捕撈,所得魚蝦除自食外,部分拿到市場出售,成為壩區和山區群眾較為普遍的一項副業。山區缺少水資源,“養殖難、吃魚難”。上世紀60年代以后,池塘、稻田養魚漸興,魚類商品量增加,漸成規模。2013年全縣漁業養殖面積0.7萬畝,水產品產量2800噸,實現產值3200萬元。
解放初期,由于社會形態的歷史跨越,傣、拉、佤三大主體民族分別由原始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時人們思想觀念陳舊,習慣于野外捕撈,不懂得漁業生產自給。主要表現為:
漁業養殖基礎設施差,全縣田少地多池塘少,池塘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8%,大部分屬于無水利條件的山地。漁業養殖基本靠壩區有水利條件的池塘養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大部分養殖戶觀念陳舊,還停留在過去的傳統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推廣難度大。
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弱,難于適應消費需要,效益低。
山地自然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養殖用池塘不固定,復養指數低、單產低。
2 邊疆漁業的發展前景
孟連與緬甸山水相連,境外邊民生活用品90%以上都需要從孟連購入,具有發展邊境貿易和對外開放的良好區位優勢。僅緬甸佤邦每天從孟連進出口的成魚銷售量就在500公斤以上,年成交額不低于70噸,這些都極大刺激著孟連縣水產品市場的發展。
3 發展邊疆漁業的對策
3.1 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漁業生產
3.1.1 政策導向 孟連縣是一個發展中的邊疆農業縣,發展經濟,要抓住支柱產業,壯大漁業,把漁業生產作為輔助產業,抓緊抓好,共同促進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孟連縣的漁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進步,漁業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為漁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平臺。
3.1.2 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孟連縣實際,利用現有的水利條件修筑漁業養殖池塘,綜合治理,積極推廣水、池塘、肥、魚飼料等相配套的養殖技術,圍繞年人均占有水產品10公斤的穩產養殖池塘建設,在壩區建成渠、路、涵、閘配套,池成方、渠成網、路相通的田園化池塘;山區大量修筑漁業養殖池塘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增強抗旱能力,提高池塘綜合生產能力,改善漁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水利化程度,促進漁業生產良性循環發展。
3.1.3 產業結構調整 要進行漁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化進程。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實施漁業產業化開發,激發農民群眾的養殖積極性,促進邊疆漁業生產的全面發展。
加強壩區和山區的漁業養殖池塘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引進先進技術,科學養魚,提高漁業養殖科技含量,促進漁業生產長足發展。
建立魚苗培育繁殖基地,引進各種名特優魚苗品種(單性羅非魚、鯽魚、建鯉、荷花烏鯉等)加以培育和推廣,滿足本地區漁業養殖需求。
積極探索適合孟連縣漁業生產發展的方案。大力推廣發展漁業養殖,重點發展池塘養魚,推動邊疆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稻田養魚,不僅可以解決山區群眾吃魚難的問題,也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加強魚病防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則,積極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3.2 實施科技興縣戰略,全面加強漁業生產建設
優化科技發展政策和社會環境,把科技進步逐步與創新真正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科技系統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優化運行機制。
切實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健全財務制度,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的科技投入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漁業科技人才資源,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隊伍。
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推進漁業與各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加強漁業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養殖技術。
3.3 以體制創新為突破點,培植龍頭企業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關鍵,要樹立“扶持漁業產業化經營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要積極培植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以骨干企業為核心,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最終實現漁業產業的發展、鞏固和提升。
作者簡介:周發德,大專學歷,孟連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漁政水產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及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