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葉產業是孟連縣的重要支柱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發展,對提高孟連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發展并站穩市場必須依靠科技,實施名優茶工程和有機茶工程,嚴格按照高品質有機茶產品生產規程來組織生產和加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使孟連縣茶葉生產逐步走向有機茶生產的道路。
關鍵詞:有機;茶園;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9
1 孟連縣茶葉發展現狀
孟連縣是普洱市的三大熱區縣之一,是國家一類茶葉適生區,著名的普洱茶產區之一。近年來,孟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茶葉產業作為一大富民強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加以培植,茶葉產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提升,成為孟連縣繼膠、糖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全縣6個鄉(鎮)均有茶葉種植分布,2013年全縣種植面積達8.16萬畝,投產面積7.99萬畝,產量0.36萬噸,產值23600萬元。全縣有47個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種植品種主要有:“云抗10號”、“矮豐”、“長葉白毫”、“雪芽100”、“紫鵑”等。
2 茶園規劃和開墾
2.1 茶園規劃
建設有機茶園,必須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茶綜合治理,要做到既發展項目,又保持原有生態。
2.1.1 道路系統的設置 根據茶園地形設置,合理布局,遵循科學利用土地的原則,在茶園中設置主干道、支干道和步道相互連接成網。主干道是對外交通聯絡以及與區片聯絡的主要道路,一般路寬6~7米;支干道與主干道相連,供片區內聯絡各片茶園用。
2.1.2 水利系統的設置 要求“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在茶園上方與山林交界處設置防洪溝,兩端與自然山箐相連(或道路),有條件的要修建蓄水池。
2.2 新茶園開墾
開墾時間在11月~次年2月前為好。墾植前須清理地面,清除石頭、樹樁、土堆等障礙物,清除雜草。平地可直接按規格拉線開溝。坡地茶園應測定高基準線,沿等高線開挖。由下往上開溝,行距間,20厘米深度的表土要求全部回溝;種植溝深、寬按50×80厘米的標準開挖,底寬不得少于60厘米;平地行距1.8米為宜,坡地梯級臺面不少于1.5米。
3 茶樹種植
茶苗移栽是茶葉生產的重要環節,移栽技術決定新建茶園的成敗。茶樹品種、茶苗品質、定植株數、定植時間、移栽方法和氣候環境直接影響到茶苗的成活率、生長速度和單位面積株數,從而最終影響茶葉產量。
3.1 選擇良種
選擇適合當地環境條件、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無性系良種。目前孟連縣推廣種植的茶樹良種主要有:云抗10號、雪芽100、長葉白毫、矮豐、佛香、紫娟、短節白毫等。
3.2 對移栽苗的要求
秋插苗自當年9、10月份扦插后,到次年6~7月份長至30~40厘米高達到移栽標準。按品種純化的要求,不同品種的茶苗要分品種類別,不能混在一起定植。為便于管理,要求大小苗分開,相對一致的一起定植。移栽苗一般苗高不少于20厘米,且有4~5片葉為正常苗,均可移栽。帶病、蟲的苗撿出就地處理,以防把病蟲源帶到新茶園。
3.4 移栽的方法及時間
3.4.1方法 根據不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理環境和不同生產園等因素來決定具體的合理種植密度。
3.4.2時間 移栽茶苗季節性較強,無固定時間,不同地區氣候環境不同,移栽時間不一樣,一般以6月中旬到到7月中旬移栽為最佳時期。過早雨水下不透、土壤干燥,含水量不夠,土溫高,茶苗易干旱失水而死,成活率低;過遲,因雨水逐漸減少,土溫低,而且接近冬季氣溫下降,生長期短,不利茶園成活。為了保證茶苗成活率,必須在7月中旬前栽完。
4 栽后苗期管理
茶苗移栽后,應加強管理,適時耕鋤、施肥、合理修剪和防治病蟲害。
4.1 適時耕鋤
茶苗定植后正值8~9月份,氣溫高、土壤濕潤。此時茶苗處于恢復生長期,茶苗弱小、行間空隙大,容易生長雜草,同時應及時進行淺耕、除草、培土,深度不超過10厘米,不觸及茶苗根部,以清除雜草,熟化土壤,減少病蟲源。
4.2 施肥
有機茶園禁用化學合成肥料,只能使用有機肥和允許使用的微生物肥料、礦質肥、葉面肥和茶葉專用肥。新茶苗定植后一個月施一次肥,用量根據肥料種類來定。以后每年施2~3次,第一次在5月份雨水來臨之前,第二次在8月份,第三次在12月份左右,結合冬耕施入。
4.3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幼齡茶園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生產茶園在定植當年就可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株高達30厘米以上時、在根莖5厘米處、徑粗0.5厘米時離地面約15~20厘米剪去主干枝,側枝不剪。第二次修剪待株高50~60厘米時,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20厘米剪去二級主干枝。第三次定剪在苗高至60~70厘米時,在第二次定剪處提高15~20厘米,剪去三級分枝主梢,分枝修剪,同時剪去“地腳枝”,病蟲枯枝。至此即完成定型修剪,茶樹基本定型,以后加強培肥管理,進行一次水平修剪,高度控制在80厘米以內,可適當進行打頂輕采投產。
4.4 病蟲害防治
有機茶園禁止使用一切化學合成的農藥。要合理利用茶樹自身的生長環境條件,采取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等有效措施,預防為主,綜合控制茶園病蟲害的大量發生。
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害蟲天敵,建立生物群落結構;適時耕鋤,消滅土壤表層病蟲源;修剪下來的病蟲枯枝集中清毀;物理措施捕殺害蟲;利用病原微生物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作者簡介:趙壁艷,大專學歷,孟連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農藝師,研究方向:生態茶葉生產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