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愛
無論是名聲顯赫的大歌唱家,還是初出茅廬的聲樂學生,都要經過日復一日的課堂學習這個枯燥階段。在聲樂課堂上,授課教師與聲樂學生之間的交流是促成完美歌唱的關鍵,教師在傳授歌唱技法的同時,會不斷用各種各樣的交流手段和學生溝通,從而達成共識。這些交流包括:語言交流,例如老師會說“歌唱時的心情是愉悅的”,以此來讓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面部肌肉得到緩解;再如“注意高音要穩住,往下沉,別淺”,用來提醒學生唱高音時要注意的喉頭狀態。再就是聲音交流,當老師聽到學生所發出的聲音沒有達到自己的聽覺要求時,一般會做出正確規范的示范,接著去模仿學生此前所發出的聲音,讓學生自己做出判斷,以此加深印象。神態交流也是聲樂課堂上的一種交流方式,在學生完成了一段精彩的演唱時,老師通常會投以贊許的目光或流露出欣慰的神情,這是對學生莫大的肯定和鼓勵,反之則表情凝重。當然還有肢體交流,如讓學生站在自己身后,雙手緊捂教師的雙肋,此時教師做正確的歌唱呼吸動作,用這種最直接的觸覺感受,讓學生明白歌唱時的呼吸狀態。
課堂交流在聲樂學習中至關重要,授課教師和聲樂學生之間是互動的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向教師提出問題,師生之間相互磨合、共同探索,確保最終獲得優質的歌聲。
舞臺交流
扎實嚴謹的課堂訓練和日積月累的不斷努力,都是為了在舞臺上大顯身手、一展歌喉。舞臺交流主要是針對臺下的聽眾,當然,在某種情況下溝通也發生在舞臺上。
在小型音樂廳,歌唱者登臺后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呼吸,使歌唱機能達到最佳狀態,接著示意同在舞臺上的鋼琴伴奏老師,可以是一個微笑或是一次點頭,來達到交流的目的。還有一種臺上交流的情況,就是以對唱的形式出現時(包括演唱歌劇、音樂劇),這時要與自己的歌唱對象交流,可以是眼神上的,但更多是歌詞語言和肢體語言(因歌詞而定)上的交流。在大型演藝舞臺,演員登臺后首先要與臺下觀眾進行溝通,鞠躬或問候都不失為一種交流的手段。當歌詞唱到“你們”、“大家”等一些詞匯時,可以借助一些肢體語言,以大臂帶動手臂由胸口向外延伸舒展,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唱到“我”、“心里”這些歌詞時,將手臂收回貼近胸口,顯得溫馨而內斂;當歌曲中出現深情感人的辭藻時,可以選擇凝視臺下的觀眾;當歌曲進入高潮時,完全可以伸開雙臂宣泄情感,達到舞臺上下情緒統一的效果。
交流能使初學聲樂的學生放飛夢想,交流能讓舞臺上的演員大放異彩,交流能讓我們和大師親密接觸,交流能使我們的認識更進一步。
(作者系蘭州文理學院藝術學校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