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文藝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累累,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文藝有著眾多的表現形式,如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等,這些皆是“花”。而文藝給人帶來的啟迪是“果”。
文藝不僅要百花齊放,更要碩果累累。百花齊放終究是表象,碩果更具切實意義。這種“果”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綜合體。開什么花結什么果,最終取決于種什么。不可否認,如今不少文藝作品,噱頭太多,實質太少,空有一副花架子。如都市劇滿是豪車、美女、奢華,眼花繚亂,還插進一些無厘頭的生硬搞笑,就為了增加所謂的賣點。一些抗戰神劇,不切實際地杜撰百戰不死的全能英雄,過于夸大英雄的能力,淡化了歷史是付出血的沉重代價的事實。再如書法,一味求新、求異,獨樹一幟,寫到別人無法模仿,丑到別人不可評價,便為“大家”。往往有名而字好,而非字好而有名。文藝若空有其形,便如海市蜃樓。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藝園地,修枝剪葉,必不可少;刪株除害,亦不可缺,這些促成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的外部因素,在文藝發展中,適當的創作無傷大雅,適當的“包袱”“道具”還是需要的,但“內容為王”依舊是不變的真理。文藝要花開美麗,果實滿枝,不僅要提供開花的營養,更要提供結果的營養。除了自然汲取社會“大地”的營養,還要適當配制營養土,增強文藝之花的營養,減少地域、時空差異,或者加強地方、領域特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導和促進文藝的發展。給文藝培“營養土”,也是“洋為中用、開拓創新”,演藝技巧、表演形式、道具制作、營銷策略等都可以借鑒世界先進的方法,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在增強品相、實質上下功夫,既不偏離審美觀又不迎合低俗審美觀。如以前的京腔歌曲,戲曲的肢體語言加上現代燈光舞美,既有古典韻味,又有現代氣息。
文藝不僅在于娛樂,更在于寓教于樂。要注意文藝的功能轉化,或者說是其衍生功能。文藝也有其多面性。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會做選擇題,也要會出選擇題。會做,是考驗應對的能力。出題,才是掌握主動的關鍵。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而是反過來引領市場。名人的推薦、高明的營銷以及華麗的包裝等等,只是抓住了眼球,能抓住人心、鼓舞人心的才是作品的靈魂,才是使文藝經久不衰的根本。文藝不僅要有讓人容易接受的表現形式,更要有積極的精神導向。
文藝之花怒放,要體現黨的先進思想和積極向上的人民性,以崇尚善良、道德、勇敢、文明、愛國等元素為美,應正確看待和應用“花”的作用。文藝創作必須注重潛移默化的價值導向。摸索什么情況下需要迎合市場,什么情況下需要堅守底線原則,這是文藝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文藝肩負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責任,其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更顯現出文藝對生長土壤的特別需求。如要文藝不結歪瓜裂棗,首先就得氣正苗紅,營養土更需養料適宜。給文藝培上“營養土”,不是為文藝之旁枝瘋長,而是為要讓文藝開出最美的花,結最實的果。雜枝旁葉過多,就會奪走文藝之花所需的營養,憑空消耗資源。
文藝當如培花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就得撤掉“花架子”,培上“營養土”,以最為適宜的狀態,發芽抽枝,開花結果。務實有成效地擔當文藝應負的責任,發揮文藝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