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花 歐麗婭
(廣州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18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自1999年開始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年度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1年的117萬增加到2013年的699萬①,2014年畢業生人數高達727萬,創歷史新高,可見就業形勢的嚴峻性。高校畢業生是國家人才的寶貴資源、文化程度較高、綜合能力較強,其就業問題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都是國家、社會和高校共同關注的焦點,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勢在必行且任重而道遠。
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②,是幫助畢業生們了解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轉換職業的科學。我國高等教育與就業之間關系日益密切,采用有效積極的職業指導方法,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職業咨詢與職業指導服務,幫助其進行科學的職業選擇、合理的個人定位,對促進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突出問題,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勢在必行。許多高校實施了成立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就業指導課、建立就業網站等多種職業指導措施,努力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職業指導質量。
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提出了“職業指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指導機構——波士頓地方職業局,發展到現在,職業指導在全球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程。但是我國對職業指導的認識起步較晚,是高校迫于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才引起重視。因此,高校對職業指導的認識大多側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提供求職咨詢,為學生解決求職過程中的困難,作為解決就業出路的一個重要手段,忽視職業指導的另一服務主體——用人單位。比如,在高校舉辦的招聘會現場,有些招聘單位不會書寫規范的招聘簡章,有些單位所列的招聘待遇明顯脫離市場,有些單位的現場招聘方案設計不合理,有些單位不了解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推薦表和就業協議書,有些單位甚至不了解勞動合同的規范版本等,無疑影響用人單位有效地招聘高素質的人才,也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高校要開展好職業指導工作,必須有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作支撐。職業指導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又要了解就業市場和社會需求,同時還要掌握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法學、關系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但是目前大多高校的職業指導老師都是由學生管理部門(一線輔導員)和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一線輔導員長期從事學生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就業市場,但是缺乏系統的培訓,缺乏職業指導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難以保證職業指導的效果。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從眾心理,“一窩蜂”地考公務員、考研究生,或者對福利待遇好、工資高的單位趨之若鶩,而不會結合自身的綜合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這反映出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普遍以《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作為主要載體或以講座方式開展普及性指導。然而,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職業指導活動,方法簡單,形式單一,不能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分類咨詢或者一對一的職業咨詢,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導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個人因素對職業發展的影響,導致就業后人職不匹配,個人才能無法發揮,影響個人職業的發展。
目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是把畢業生“送出去”,而對于畢業生所就業的單位好不好,畢業生對就業單位是否滿意、畢業生是否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是否良好等信息的追蹤和反饋卻普遍被忽視。換句話說,高校只重視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指導,而沒有對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職業指導的最終效果進行追蹤、總結、反思和改進,從而導致高校職業指導無法深入有效地開展。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存在上述問題,主要是對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所致,具體影響因素如下。
職業指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某些高校已經成立一定規模的職業指導機構,但未能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多數工作只是圍繞畢業生就業而開展,片面追求高就業率,忽視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忽視對未來生涯發展的規劃教育。某些高校尚未能分清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的區別,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未能形成一個規范、系統的指導體系,職業指導工作方式單一,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等。
由于高校在職業指導工作中的不足,導致部分大學生就業認識出現盲區,產生錯誤的擇業觀,就業方向盲目。就業過程中心態浮躁,不能認清形勢,定位不合理,就業期望值過高,導致畢業后未能及時找到工作或者默默承受著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社會上,普遍只是關心大學生畢業后如何找到理想工作,忽視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同樣,部分家庭在社會的影響下,一些家長只關注孩子的短期目標,未能為其制訂長遠的發展計劃。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缺乏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家庭的支持,自然受到制約。
職業指導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職業指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提高就業率,提高就業質量。筆者以廣州醫科大學為例,談談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對策和建議。
廣州醫科大學在職業指導工作方面建立了“一把手”工程,由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聯合學生處、教務處和各二級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黨總支)書記組成“職業指導教育領導小組”,2002年成立就業指導中心,配備專職人員,制訂教育計劃,自上而下實行任務分解,責任落實到位,建立了職業指導工作成效的評估機制。
廣州醫科大學在開展職業指導工作中明確職業指導的對象包括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兩個主體,幫助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進行選擇。通過職業指導,一方面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幫助用人單位根據崗位需求選擇合適的畢業生。必要時對用人單位進行用人指導,如確定招聘方式、規范招聘簡章書寫、指導用人單位現場招聘、三方協議書簽訂、勞動合同規范、幫助用人單位短時間內通過科學、合理的招聘方式和技巧獲得滿意的人才等,使用人單位有效地招聘高素質人才。通過職業指導的中介作用,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要求達成一致,實現人職匹配,促進勞動力市場健康發展。
高素質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是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關鍵,也是職業指導工作專業化的必然要求和組織保障。廣州醫科大學非常注重職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主要由一線輔導員和學生工作處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組成,特聘白云山制藥總廠資深人力資源顧問作為就業指導教研室客座教授。目前,該校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共有42人,其中副教授10人,占23.8%;講師29人,占69%;獲得高級職業指導師資格的有7人,占16.7%;獲得中級職業指導師資格的有26人,占61.9%,師資結構比較合理。另外,該校每年都會選派三五位參加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資格培訓班,經過專業的培訓取得資格后方可參與職業指導工作;選派職業指導人員參加職業指導師培訓班和資格鑒定,提高專業理論水平;選派職業指導人員參加創業指導培訓,逐步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促進師資隊伍專家化,確保職業指導質量。
高校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應該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綜合能力、特殊能力、職業需求及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職業指導,提出“度身定做”的具體方案,盡可能地使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個人條件相匹配。
如廣州醫科大學,能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所具備的不同技能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外科臨床操作能力特別強的學生,推薦他們假期到附屬醫院見習或實習,有針對性地培養其手術操作能力;社會工作能力強的學生,推薦他們假期到基層事業單位組織進行掛職鍛煉,豐富其社會經驗;科研能力比較強和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推薦他們參加老師們的科研團隊,由老師指導進行科研資料收集、項目申報、立項和實施等,注重培養其科研思維和能力;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推薦其加入大學生創業協會,聘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或校友做創業指導老師,進行一對一輔導,必要時推薦學生到相關企業實習,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創業所需的能力和將要面臨的挑戰,重新審視自己的創業選擇。
廣州醫科大學的職業指導工作,除了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形式開展以外,還通過舉辦有關活動,采取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拓展職業指導的渠道。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職前教育網絡學堂,通過職業測評軟件為學生提供參考意見,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業化的職業測評結果分析和解釋,使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2011年學校成立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大型的模擬面試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職場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職場的體驗。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組織義診、支教、務農、關愛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等形式多樣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提高綜合素質,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職業指導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學生畢業就業,更是伴隨一個人一輩子的職業生涯與發展,所以應提倡全程化的職業指導。廣州醫科大學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職業指導教育,并貫穿整個大學過程,乃至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全過程。另外,十分注重對職業效果的評估,不僅僅滿足于就業率的統計,畢業后一年追蹤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情況,與用人單位聯系,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表現的綜合評價,提高和就業穩定性綜合評價職業指導效果。通過合理評估,幫助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

表1 廣州醫科大學2009-201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統計表
從表1、表2可以看出,廣州醫科大學自2008年把《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后,加大職業指導力度,引導本科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就業率較前明顯提高,就業滿意度逐年提高。
總之,為使職業指導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必須加強對職業指導的認識,明確職業指導的目標,注重職業指導的師資隊伍建設,促進職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專家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的職業指導,重視職業指導效果的評估,提高職業指導的水平和質量,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工作目標,加強學校教育改革,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
注釋:
①張小建.談談對就業形勢的幾點看法——在廣東省就業促進會年會上的講話,2013-6-24.
②勞動和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司等.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68.
[1]勞動和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司等.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勞動和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司等.創新職業指導——新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林莉.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的畢業生就業問題[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2).
[4]范澤瑛,王爾新.試論高校學生職業指導的方法和內容[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4(6).
[5]譚汝金.試論高校職業指導的開展與實施[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4).
[6]陳德明.試論學生職業指導的方法和內容[J].教育與職業,2005(6).
[7]王爾新.試論高校職業指導的開展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4(4).
[8]李燕冰,譚汝金.職業指導與大學生就業[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6).
[9]王偉.試論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與推動[J].教育與職業,2008(32).
[10]張毅芳,高校職業指導的現狀、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11]劉敏.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之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5).
[12]林莉.以特色創優勢 提高大學生就業力[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3(3).
[13]陳純.淺析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09(32).
[14]張才純,黃煒.淺談高校職業指導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0(5).
[15]章小軍.高校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8(2).
[16]李斌.試論高校職業指導改革與實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17]俞明祥,王永珍.關于高校職業指導專業化體系建設的若干思考[J].文教資料,2011(6).
[18]李霞.試論職業指導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
[19]韓麗麗,劉衛榮.論高校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