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劉際洲++史永純
摘 要: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崗位能力標準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結合現階段實踐教學的不足,提出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職業崗位、教學模式、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實踐教學改革內容。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實踐教學 改革 高職
中圖分類號:X82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150-01
通過對高職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以下簡稱“環評”)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技術方法,具備判斷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產業政策、選址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等問題分析的能力。通過先行課程的學習,掌握本課程必須具備的圖件制作基本知識,環境監測知識,地表水、大氣、噪聲、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技術,提出環境保護措施的基本技能。通過現階段的實踐教學總結出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思路如下。
1 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
高職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目標應突出高職教育教學特點,按照教高“16號文件”要求工學結合的特點,結合高職學院確定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設置要求,把工學結合的思想貫穿在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借鑒專業課模塊化教學經驗,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靈活應用能力為目標,實施模塊式教學法和實施全程質量控制,加強學生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提出以下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堅持以學生的個別化學習為主、以教師的輔導為輔,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與集中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由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化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中心的轉變,突出開放教育的特點,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節;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導則、標準、技術方法等理論知識,并運用到環境影響評價實踐中去。
2 明晰職業崗位和教學模式
基于崗位調研,從環境影響評價行業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特點,確定本課程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見表1。為了充分體現課程學習的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聘請環評專家審核教學計劃,組建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團隊;以環評技術人員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典型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環境影響評價上崗標準選取教學內容,依托森工總局環評中心具體項目設計學習情境,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3 探索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課程改革要求根據新課程標準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任務和方向是優化課程結構。分析環境影響評價的崗位工作任務,確定其行動領域。按照項目驅動、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的工作項目與工作過程設計該課程的教學。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項目設計以真實的建設項目為線索來進行。
本課程是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崗位職業技能和要求,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流程系統地介紹如何開展規劃或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以真實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為案例,組織學生開展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行環境影響登記表、報告表、評價大綱、報告書編制的實訓;以具體項目為載體,學生以自主探索和相互討論為平臺,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探索,嘗試解決問題,并通過項目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討論,得出初步的答案;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回顧總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及要領,采用循序漸進的項目訓練,為畢業后自我拓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課程內容注重教材實用性和適時更新,及時建立、補充和優化網絡教學資源庫,使教學資源庫集紙質、電子和網絡等多種資源與一體,包括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實驗實習實訓教學指導和學習評價方案等要素。
4 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建議
4.1 教學方法與手段
(1)以任務為驅動的項目教學法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以具體建設項目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根據實際的項目工程過程將項目進行模塊分解,每個模塊對應相應的訓練任務。在訓練任務逐個完成的過程中培養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能力。項目教學法充分體現“教、學、做”一體的高職教育特色,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小組合作的學習法結合環評案例,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6~7人/組),將單個建設項目或者建設項目中水、氣、聲、渣、生態等某一環境要素作為專題,以小人員分工(如建設項目方技術人員、環評技術人員、評審專家、環保局方等),針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編寫環評文件(報告書、報告表、登記表、環評大綱)。通過角色扮演進行自我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增加團隊合作精神,增強溝通能力以及學習的趣味性。
(3)網絡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增大課堂信息量;利用學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網絡教學資源等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任課老師提供的電子課件、案例等教學資料;通過校園網搜索圖書館的電子期刊、電子書籍等資源;通過互聯網查找環境影響評價網站有關社區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資料;通過專業網站和專業論壇等途徑,與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學習。
4.2 考核方式
本課程突破傳統的理論考核方式,通過任務完成狀況考核是否到達能力目標,在期末考試中,主要考核知識的綜合應用,突出能力目標,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勤、平時課堂學習和實踐過程以及項目成果也納入到職業能力的訓練質量考核中。
本課程改革是以強調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以及必要的實踐技能和應用技能為重;通過對該課程實施改革,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環境保護理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環境質量現狀和已建項目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去解決未建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并進行客觀、合理、科學的評價;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