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剛
現階段,生態主體功能區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且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市場資源配置和經濟杠桿作用,已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關鍵媒介。在過去的幾年中,金融積極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在促進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這個過程也存在一些瑕疵和制約因素,限制了金融支持的效能。本文著眼于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現實問題,并就如何優化效果、推進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區建設提出務實性的建議。
現狀與成效
強化政策引導,加大信貸投放,助力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國家層面對生態主體功能區的金融支持體現在綠色信貸政策、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等意見中。生態主體功能區內的中央銀行分支機構自2010年以來出臺了各項政策,從不同側面引導金融助力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如伊春市中支等陸續出臺了有關金融支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經濟區、轉型經濟、生態移民等方面的指導意見,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近年來,生態主體功能區的信貸增速快速上升,一些主要生態主體功能區信貸投放的平均增速趨近甚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全境均在生態主體功能區的以下幾個地區為例,湖南省的張家界近三年各項貸款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5.52%,低于湖南省增速0.82%;湖北省的恩施州年均增長速度為13.92%,低于湖北省增速0.43%;陜西省的安康年均增長速度為21.93%,高于陜西省增速4.54%;新疆的阿靳泰地區年均增長速度為28.24%,高于新疆增速2.70%;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年均增長速度為29.66%,高于黑龍江省增速12.39%。以上數據均顯示,現階段國內已經扭轉了長期以來生態主體功能區的信貸投放增速大幅低于全省水平的格局。此外,中央銀行分支機構積極協調并引導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推動域內企業通過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長期票據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信貸投放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實際,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接續替代產業、低碳產業、綠色經濟等符合生態主體功能區經濟發展內在要求領域的信貸投放,借助信貸資金的杠桿效用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伊春市近年來在生態旅游、森林食品北藥業、清潔能源等綠色經濟領域的信貸投放不斷加大,貸款余額保持年均18.3%的增長速度,高于各項貸款增速4個百分點,2013年綠色經濟信貸投放占比超過70%。同時,信貸結構的優化也帶動了區域經濟向低碳發展、綠色發展邁進,萬元GDP綜合能耗連續4年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超額完成了黑龍江省下達的節能降耗目標。
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效能。生態主體功能區內各金融機構依托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準確把握區域融資需求,從開發新產品和拓寬抵(質)押品范圍兩個方面進行務實性創新,推出了土地經營權流轉、銀林通、合作社貸款等信貸產品,將產成品、木材、收益權等納入抵押范圍,為農林牧及加工業、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等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時,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經濟金融發展營造誠信和諧的發展環境。不斷加大現代支付終端布放、加快現代支付體系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高效的資金支付渠道和服務。此外,各金融機構還從增設營業網點、客戶授信提款流程等方面積極優化金融服務方式。
注重前瞻性調研,為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央銀行分支機構認真落實總行“研究立行”的理念,以前瞻性金融研究和務實性成果轉化為重要履職手段,在促進城市走智慧化發展道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伊春市中支率先在國內開展“碳經濟”和“碳金融”及林業資產證券化研究,相關建議分別被列入黑龍江省和伊春市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有4項研究成果成為當地的“轉型興市”項目。其中的“森林碳匯”項目經過7年的研究與推薦,已經于2013年實現了成果轉化,向社會發布森林經營增匯減排項目,并建立了集林業資源要素交易與融資功能于一身的、立足全國的中國林業產權交易所伊春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能顯著增強整個林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潛力,進一步完善融資體系,有助于徹底解決制約林業發展的融資難題,并將有力推動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
難點與不足
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難點
金融支持與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存在體制性矛盾。生態功能區建設主要以地方各級政府為主導,而當前各金融機構均實行垂直管理體制。這種客觀上的體制壁壘使得政府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相互間的會商協調話語權淡化。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割裂狀態,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系統性和效能被大大削弱。
金融生態環境不佳使金融承載力不足。生態主體功能區內很多地區都經歷過國營農場、國營牧場,和國營林場的發展階段,由于計劃管理體制下的行政過度干預、企業不誠信等原因,一度使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對以后一段時期的信貸投放及金融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這些不良影響在部分地區至今仍未消除。金融生態環境不佳是金融體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而金融體系的不健全又在更大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支持經濟的總體效果。
經濟發展層次和方式客觀限制了金融支持力度。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一些生態主體功能區所在市縣的資金需求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資金需求旺盛,但工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附加值不高,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緩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銀行優化信貸結構的障礙。同時,多數中小企業還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現代財務制度缺失等問題,也在客觀上制約了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效果。
金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不足
過度依賴間接融資,多元化融資體系尚未建立。目前,間接融資模式在我國仍占主導地位,如果去除發達地區的影響,欠發達地區間接融資的占比將更高。大部分的生態主體功能區位于我國中西部、東北部地區,且多由經濟欠發達縣市組成,區域內的企業也多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這也使得生態主體功能區很難借助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進行融資,使金融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在有些地市,銀行信貸是轄區內企業從正規金融市場獲得資金的唯一渠道。此外,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金融創新缺乏活力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間接融資的效率。如外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一些地區仍然是空白;擔保公司擔保能力嚴重不足;保險公司的主要業務還是以壽險業務為主,其分散風險的能力存在不足。endprint
信貸總量偏小,使支持力度受限。由于生態主體功能區內的縣市主要依靠銀行信貸模式進行融資,故信貸投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金融支持的力度。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僅以分布在不同經濟區域且全部行政區劃均在生態主體功能區內的城市的貸款余額為衡量指標進行舉例說明。按照這一原則,我們以海南省的五指山市、湖南省的張家界市、陜西省的安康市、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分別代表東、中、西、東北部四個區域。其中,五指山市為縣級市,經濟金融欠發達,但除此無其它城市可選,2009?2013年該市各項貸款余額占海南省貸款余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0.5%左右;其余三個城市占本省信貸總量的比重無明顯突破。五年間,張家界占全省的信貸比重在1.6%上下波動,安康市2013年的占比較2009年提高了0.21個百分點,伊春市則提高了0.13個百分點。區域信貸規模的有限性,信貸投放以短期為主,以及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性三者疊加在一起,造成了金融支持乏力現象的凸顯。
金融效率低,不足以支撐經濟轉型升級。這里我們不用金融中介配置效率、邊際資本生產率等一系列指標體系來評價,僅用兩個現象從側面來反映。一是資金需求與資金供給不能有效對接。表現為一方面有充沛的金融資源和居民儲蓄,另一方面又有較大的金融服務需求,但是,在金融市場中,仍然有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并有大量的儲蓄向域外流轉。如2008年以來,伊春市各項貸款占存款的比重持續下滑,由2008年的32.62%下降到2013年年末的26.3%。二是金融支持的重點不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目前的貸款服務主要是圍繞著對重工業建設過程中的制造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展開,信貸投放的重點尚未完全轉變,所以能夠獲得支持的多是一些重資產的大企業,一些輕資產的服務業、農業、科技行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滿足率不高,而這些企業恰恰是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生態主體功能區經濟發展的重點。
部分創新產品蘊涵較高風險,金融創新效能有待提升。金融創新在滿足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時,也要力求使創新產品更具生命力。以林權抵押貸款為例,該創新性金融產品的推出解決了林權主體長期持有資產與短期融資困難的矛盾性需求,有利于強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支持企業進行再生產,但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以及一些操作層面的原因,導致了林權抵押不良貸款的大幅增加。
建議與思考
優化信貸投放結構
政府應當加強政策宏觀引導,要引導金融機構把對支持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認識統一到履行社會責任與實現自身發展的高度。建議中央銀行出臺《生態主體功能區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增強信貸政策與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協調性,要對金融優先支持生態經濟等“鼓勵類”產業進行明確,并加大支持力度;對生態主體功能區內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類的產業或項目,要從嚴審查和審批貸款,逐步優化信貸投放領域和投放效果。此外,要將政策執行情況納入中央銀行對相關金融機構的綜合評價體系;其中綠色信貸應當成為總行及省行的雙重考核指標。同時,建議政府盡快完善政績考核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生態主體功能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增強金融支持意愿。
同時,生態主體功能區應當積極探索多種信貸模式,要注意發揮開發性金融的政策示范和信貸投放帶動作用,加大開發性信貸的直接投放力度,降低商業銀行的準入門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總量。要研究探索建立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開發專項貸款,并先行試點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檢驗。要建立大型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相互區別的融資方式,提高融資效率。同時,要探索并完善貸款的風險發現和分擔機制,有效降低信貸風險。
完善多元化融資體系
要推動符合條件的“鼓勵類”企業進行直接融資。一是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融資。引導規模大、競爭力強的“鼓勵類”企業通過IPO、公開增發、定向增發再融資等方式進行股權融資,促進資源整合和產業聚集度的提升。證券監管部門要加強對該類企業的篩選和儲備,加強上市輔導。二是利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要推動“鼓勵類”產業中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通過公開發行公司債、企業債的方式,低成本融入長期資金。引導企業綜合運用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券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
同時,要建立多種類基金投融資市場。政府要為基金投資“鼓勵類”產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積極進入處于初創階段但市場前景廣闊的生態文化產業、生態經濟領域的基地開發與科技創新等項目。探索建立中央與地方共同出資的生態經濟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生態主體功能區內的公益性、公共性和社會性較強的生態經濟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生態經濟貸款貼息和補貼。
加快推進金融產品創新
要推動金融機構和信貸產品創新。一是對原農業發展銀行進行改造。建議國務院將全國林業地區的農發行改制為農林發展銀行,重點支持林業經濟的發展。在機構設置方面,可以考慮主要下設在25個生態主體功能區內,先以大小興安嶺生態主體功能區為試點,待時機成熟后再逐步推開。二是各金融機構要從自身的優勢業務著眼,尋找與生態經濟等“鼓勵類”產業的最佳結合點并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積極開展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生態農業等綠色經濟的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提升產業整體融資水平并促進產業鏈整合。
同時,要大力發展“碳金融”。要充分發揮林權資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推出清潔發展機制所(英文簡稱CDM)產生的以未來碳排放交易權為質押物的質押貸款、碳證券金融交易衍生品等,做大碳匯交易的現貨市場,積極發展碳匯期貨市場。
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一是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政府要率先加強誠信建設,主導性推進地方誠信建設;減少行政干預,積極支持金融債權追索,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金融機構要加大征信宣傳,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二是要將風險意識貫徹始終。商業銀行要轉變過去“拼規模”的經營觀念,學習并借鑒國外銀行業風險管理量化的理念和經驗,運用定量和客觀的風險管理體系以及新思維模式進行經營和管理,力爭實現風險基本全覆蓋,并增強對市場波動的應急處置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伊春市中心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