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萍
馬克思在勞動分工理論中提出,“一定的產業總是坐落在一定的區域空間上,一定的勞動空間必然有一定的產業與之相應”,產業的發展與轉型需要有承載、傳遞和催化作用的載體平臺,推動產業升級必須落實到空間范疇上。
一、河南載體建設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河南省持續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新區為核心,高新區、開發區為龍頭,以產業聚集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為主體,以工業園區為基礎的載體體系。
(一)城市新區:高端產業環節集聚效應明顯
2009年以來,河南加快培育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先后設立了鄭州、開封、洛陽、焦作、許昌、漯河、南陽、安陽、商丘、平頂山、三門峽、鶴壁、濮陽、新鄉平原和駐馬店15個城市新區,集聚高端產業和高級要素,成為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區域性總部落地的重要平臺,對區域經濟和產業的輻射帶動力逐步顯現。以鄭東新區為例,目前入駐鄭東新區的全球500強企業達18家、全國500強企業33家,總部經濟迅速升溫,累計入駐各類金融機構112家,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金融機構最為密集的區域。
(二)高新區和經開區:創新資源集聚勢頭良好
目前,全省省級高新區達到10家,國家級高新區5家,國家級開發區9家,河南國家級開發區數量位居中部地區排名第一,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資源,成為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2012年9月,新鄉高新區正式獲國務院批準,成為繼鄭州、洛陽、安陽和南陽之后,全省第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3年2月,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是繼鄭州、開封、漯河、鶴壁、許昌、新鄉、洛陽和林州之后,河南第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省級產業集聚區:產業承接能力顯著增強
自2008年以來,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建設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承接大產業、大項目轉移的主平臺。2010年到2013年,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累計完成投資3.56萬億元,占同期全省投資的45.3%。2013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3萬億元,占全省的52.6%。
(四)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現代服務業集聚態勢顯現
2012年,河南出臺指導意見開始布局“兩區”建設,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176個“兩區”發展規劃編制基本完成,41個“兩區”成立了專門運營管理機構,理順了“兩區”與所在行政區域的關系;省財政專項安排7.3億元資金用于支持“兩區”基礎設施建設,“兩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4.9平方公里;全省“兩區”入駐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達到1.46萬家、23.36萬戶,吸納就業92.6萬人,渣打銀行、華潤集團、大連萬達等一批境內外知名企業陸續簽約入駐,金融、信息、研發、企業總部、中介服務及商業貿易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對區域經濟和產業升級的支撐力也開始顯現。
(五)工業園區:戰略基點作用持續強化
作為工業載體的基礎元素,工業園區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步伐。據統計,目前經各省轄市上報省發改委備案的專業工業園區總數為150個,其中市區25個、縣域125個。工業園區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優勢,積極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了一批以中牟汽車產業園、鄭州曲梁服裝產業園、鞏義鋁工業園、滎陽建筑機械工業園、湯陰食品工業園、南陽光學工業園等為代表的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了工業園區支撐工業轉型升級的基點作用。
二、載體建設中存在的瓶頸問題
由于載體體系構建涉及面廣、任務重,且各地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也不盡相同,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制約瓶頸亟待破解。
(一)載體體系內部升級渠道尚不順暢
以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為代表的三個層次載體升級存在諸多障礙,一方面,在政策法規上存在升級障礙,若產業集聚區升級為城市新區,需要將由省市聯合完成的集聚區規劃重新調整上報國務院批準,若專業園區升級需要重新進行“三規合一”銜接,也需報批國家,兩者操作難度都很大。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上,縣域內的產業集聚區與工業園區不存在升級為新區的可能性,省轄市的產業集聚區若升格為城市新區,將在部分城市出現一城兩個新區的現象;而專業工業園區由于管理主體主要是省轄市,省級層面難以指導和審核大批升級。
(二)載體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全省產業集聚區有的是在原有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上布局發展起來的,其基礎較好,部分已形成較大規模,集聚協同效應也已顯成效。而大部分產業集聚區是近三年起步建設起來的,發展規模偏小、產業集而不聚、經濟輻射帶動作用不強。截至2012年11月末,僅有34個產業集聚區已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50家,不足10家企業的還有17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僅有1個,500~1000億元的只有1個,57.2%的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不超過100億元。2012年1~11月份,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0億元的有47個,有13個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投資不足1億元。
(三)載體集約發展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全省產業集聚區的畝均經濟產出、單位產值能耗、投資強度等方面離先進集聚區發展要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土地利用效率為例,2013年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已超過3600平方公里,同比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速。集聚區建成區平均工業經濟密度(建成區土地單位面積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19.74萬元/畝,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載體內部主導產業仍不突出
總體上看,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涉及裝備制造的超過79個,其中確定為機械制造的產業集聚區25個,涉及農副產品加工的產業集聚區34個、食品工業的產業集聚區32個,可見產業集聚區仍然存在明顯的產業同構現象。從全省層面來看,雖然180個集聚區都明確了主導產業,但僅約有一半的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優勢較為明顯,其他產業集聚區及大多數工業園區確定的主導產業更多的是處于謀劃階段,企業集聚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集中布局和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鏈及產業集群。endprint
三、以載體建設支撐產業升級的發展路徑
(一)推動載體配套體系建設,支撐產業集群化發展
以載體配套體系建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就是通過加快載體在質量檢測、技術研發、信息服務、科技培訓、展覽交易、法律服務、項目審批等方面的配套服務功能,持續加快企業分工協作網絡構建。下一階段,河南應支持載體招商引資向產業鏈瓶頸環節、缺失環節以及生產性服務環節傾斜,不斷推動產業從依賴跨區域采購向本地配套供應轉變。
(二)推動載體創新驅動發展,支撐產業高端化發展
譬如,通過依托鄭州、洛陽、安陽、南陽、新鄉、漯河、鶴壁、許昌等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中央科技區,促進企業研發中心和各類科研機構向中心集聚,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區域性研發中心入駐,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高地和河南工業研發創新中心。通過提升載體的技術支撐力,推動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配件制造、鋁深加工、食品、輕工、新型建材等產業在高加工度環節、增值環節、瓶頸環節、關鍵環節、配套環節上尋求突破。
(三)推動載體要素多樣化集聚,支撐產業服務化發展
以載體多樣化集聚推動河南工業的服務化發展,就是要將制造業生產過程中的自我服務環節逐步外置化、獨立化和專業化,以工業產品和工業技術開辟生產性服務業新領域,不斷推動河南工業由過度依賴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并舉轉變。下一階段,政府應嘗試構建以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總部經濟集聚區、服務外包集聚區和創意產業集聚區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載體,推動研發、設計、采購、物流和營銷等多種生產性服務要素相互融合,引導部分行業龍頭由單一產品生產商向集成產品服務商轉變、由加工制造向制造服務增值提升。
(四)推動載體生態協調性提升,支撐產業綠色化發展
以載體生態協調性提升推動工業發展的綠色化,必須堅持產業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升載體建設的生態協調性,具體而言,就是要集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節能環保項目建設,加快完善載體內廢水、廢棄物處理設施;認真落實載體規劃環評,從嚴限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入駐;加強信貸、土地、環保、供電等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配合,嚴防建設淘汰類項目;加快推動有色金屬、煤炭、火電、食品、化工、建材、造紙、醫藥等八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工業循環經濟。
四、加快載體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匯集更多政策資源,支持載體科學發展
一是進一步明確加快載體建設的發展思路,以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大視野,重新定位產業載體的作用和發展。二是積極研究出臺新的支持政策,整合促進中部崛起、中原經濟區建設事關產業載體建設的相關政策,給予載體建設更大的政策支持。三是充分借鑒先進地區載體建設經驗,結合河南產業體系,力爭在政策創新上做到先行先試。
(二)完善載體發展考評體系,增加載體發展活力
針對載體體系的不同層次,需要設定不同類別的指標。譬如,城市新區、高新區、開發區以及具有產城融合性質的產業集聚區,在考核指標設置上需要涵蓋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復合特點,將生產總值、稅收收入、固定投資、建成面積以及常住人口作為主要考評指標。然而,單一工業產業集聚區、專業工業園等,更加強調發展經濟、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等職能,在指標設置上應以營業收入、稅收收入、招商引資、投入產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高科技和新興產業項目比重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等作為主要考評指標。
(三)加強制度與環境建設,提升載體支撐能力
加強制度環境等軟件要素建設,以較好的軟環境彌補硬設施尚不完善的相對劣勢。在土地保障機制上,整合土地資源,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前提下保障產業集聚區用地,對重大項目用地予以優先保障。在融資平臺建設上,充分利用財政扶持資金,積極引進國內外投資基金,支持龍頭企業多突進擴大融資規模。積極探索符合載體建設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全面解決不適應載體的體制性障礙,根據載體類型的不同特點實施差別扶持政策,切實發揮產業載體的“共享”和“互動”優勢,促進各種要素的有效配置。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13年度青年課題“區域產業升級的路徑分化與政策協同研究”(2013D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科院科研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