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府,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能否有效地懲治腐敗,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及命運,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多次強調:“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導致信息傳遞速度加快,為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提供了技術保障,具有監督主體的全民化、社會化等特點,網絡監督已成為傳統輿論監督方式在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拓展,其本質已經成為人民監督的一種具體形式。
一、網絡反腐的興起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發展,網絡已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載體,網絡監督也成為其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有效手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網絡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作用,要求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決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要“注重分析網絡輿情”“健全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中央和各省(區)、市先后開通了“網絡舉報”,方便人民群眾通過網絡參與國家管理和公共事務,網絡問政新技術以日新月異的態勢和速度,正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執政能力為中心的應對網絡輿論新機制正在形成,網絡發言人出爐、網絡新聞發布會召開、網絡舉報、政府微博、官員微博等政治管理創新方法層出不窮;社會大眾也逐漸走向理性表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權利與責任平衡的“網絡公民”時代,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網民一再證明自己不是“麻煩制造者”,而是建設性推動者。
2011年4月13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國土局干部周文彬為了舉報所在單位領導,選擇了“自首式舉報”,在網上直播了自首過程,稱自己與單位領導貪污行賄。此事迅速引起網友圍觀,亳州市紀委介入調查。周文彬因此被網友稱為“中國網絡反腐實名舉報第一人”。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反腐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凸顯黨中央打造“黨內生活新常態”的堅定決心,而劉鐵男成為因微博實名舉報而落馬的首位省部級高官,被微博等網絡方式舉報落馬的人,劉鐵男并不是第一個。不雅視頻事件當事人雷政富、“天價煙”局長周久耕、“表哥”局長楊達才,他們一個個都是在被網絡曝光后倒下,網絡舉報已經成為繼來信、來訪、電話之后又一重要舉報渠道。
為什么網絡反腐能迅速興起?其表面的原因是互聯網的普及、方便、公開、快捷、高效,而實質則是反映了執政者與時俱進“執政為民”理念的深化,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以前舉報渠道存在不足等現實問題。傳統舉報渠道滿足不了人們在反腐敗方面日益增長的更加方便、公開、快捷、高效的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這是網絡反腐能迅速興起的真正原因即深層次原因之一。
二、網絡反腐的實質
網絡反腐實際上是利用互聯網這種電子媒體進行批評、檢舉、揭發、控告、發表言論等行為。網絡作為社會參與反腐敗的手段,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公眾發表意見建議、提供信息線索的工具和平臺。網絡具有便利性、開放性、隱蔽性等特點,其準入門檻基本為零,而且網絡上的言論更為自由,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網民便可以自由地寫信發帖或者進行討論,形成了最為廣泛的社會監督渠道。另一方面,網絡作為一種電子媒體,跟傳統媒體一樣,也具有公開信息、調查報道、反饋意見和輿論監督的功能。而且,網絡的傳播速度比傳統媒體更快,受眾面更廣,能夠將網民的批評意見和檢舉報告在“網聲”中迅速高度聚焦,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和輿論攻勢。網絡的兩重性使網絡反腐成為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最全面、最有效的結合,是最廣泛的社會監督平臺。
2009年5月再版發行的《中共黨建詞典》將“網絡反腐”收錄詞條,詞條中講:網絡反腐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群眾監督新形式,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攜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據此,網絡反腐的主體不僅包括廣大網民,而且包括國家專門機關,如紀檢監察機關、審計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等。
所以說,網絡反腐的實質,是民間反腐力量得到制度認可,并形成新的監督體系,從而使反腐形成官民有機互動的良好局面。其背后所體現的是政府善治的深刻意蘊。網絡反腐整合了三方面的內容:網絡、民意、執政能力。毋庸置疑,不論是對于民眾、政府官員還是對于社會,網絡反腐都以其特性使反腐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雖然網絡反腐仍存有一些缺陷,但是相信在社會進步、科技騰飛的今天,網絡反腐體系一定會被進一步完善,從而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中共開封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