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婀娜+邵凱翔
9月27日,孔子學院建立10周年。首個全球“孔子學院日”,“中國元素”與“中國故事”成為響徹全球的文化關鍵詞,孔子學院也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產品”。
在這一天,遍布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在世界各地同時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語言文化體驗活動。漢語教學公開課、中華文化講座、論壇、中國歌曲比賽、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放映中國電影、體驗中華美食和中國武術……漢語與中國文化,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緊密相連。
在這一天,我們愈發深刻地認識到,經過多年的努力,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國際推廣已取得顯著成績,“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持續升溫。
在這一天,我們也更加迫切地認識到,從“走出去”到更好地“走進去”,正成為國家以及全球致力于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播工作者的目標與方向。
樹立自信 所謂“文化差異”不應是文化“走出去”的障礙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應和著婉轉低沉的古箏聲,一篇《少年中國說》打動人心,蕩氣回腸。
9月14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內,“孔子學院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教學大賽現場,一位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將一篇《少年中國說》朗誦得聲情并茂,那一瞬間,全場的觀眾,中國學生、外國學生,全部被帶到文章的情景當中。在那一刻,你會由衷地感慨,所謂“文化差異”與隔閡,在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國界、穿越語言,直抵內心,引發共鳴。
聯想此前曾經在海外獲得好評與口碑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一句“媳婦無國界”的玩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進去”的良好傳播效果。電視劇可以跨文化傳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謂“文化差異”,從來都不應該成為文化“走出去”的障礙。
事實也是如此,在不斷加快的“走出去”進程中,中華文化正越來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學院為龍頭,以影視劇、圖書為前鋒,一批批優秀國產影視劇在國外熱播、精品圖書在海外熱賣,“中華文化熱”在國際上持續升溫,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推廣取得顯著成績。
記者了解到,自2004年興辦全球首家孔子學院以來,短短10年間,全世界已有12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達85萬人。在孔子學院的輻射和帶動下,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達到1億,已有美、英、法、日、韓等43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孔子學院已然成為展示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當之無愧地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產品”。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宋新桂認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要有好的基本態度和立場,那就是要對中華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還要繼續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優秀的、能夠真正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通過適合現代傳播、國際傳播的方式與手段,更加貼近地傳播出去。”
創新方式 尋找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回顧孔子學院10年發展軌跡,一個現象耐人尋味,那就是,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播,由以往的派駐中國教師為主,向當今的派駐中國教師和招募本土教師并重轉變。
據了解,孔子學院發展10年來,為了更好地增強文化傳播效果,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已為100多個國家培訓漢語教師20萬人次,設立“孔子學院獎學金”,招收110多個國家2.5萬人次來華攻讀學位,培養本土師資;支持美國、英國、德國、蒙古國等8國12所高校建立漢語師范專業;資助孔子學院設立核心教師崗位,不斷擴大本土教師隊伍。
“孔子學院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教學大賽現場,當被記者問及“你將教漢語作為你的職業,還是事業?”好幾位參賽選手表達了這樣的共識:“都不是。我是將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作為我自己的事、我真正熱愛的事。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文化,發自內心地覺得中華文化中的很多內容應該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所了解并學習,許多文化的精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我們要做的,只是用適合我們民族的方式表達出去。”
是的,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尋找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宋新桂認為: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轉變觀念尤為重要。對于中華文化我們要有很好的梳理和統籌,善于總結文化推廣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及時調整適應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現實需要,使他們更好地接受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領世界風騷,近代以來在世界舞臺上被邊緣化了,但這并不表明它自身發生了什么本質性的變化。”南京大學國際傳媒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丁和根說,中華文化中的精華是一以貫之的,只是由于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使得它的光輝暫時被遮蔽了,它在新的時代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重新走上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
丁和根認為,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主要是價值觀的差異和語言障礙。他說,“走出去”并非機械移植的行為,而是一個交流與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順利展開的前提是價值觀之中存有的共識。應該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尋求共識,建立起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同時,通過中文文獻外譯,以及鼓勵西方人多學習漢語來解決交流工具的問題。
形成合力 讓文化傳播方式“百花齊放”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了向世界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實踐。不論是鄭和下西洋,還是鑒真東渡、山重水復的茶馬古道、戈壁漫漫的絲綢之路,歷代先賢傳送的不僅僅是絲綢、茶葉、瓷器和商賈的貿易,更留下了千古傳頌的東方文明。
有專家指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它需要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三種方式,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四方力量,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2013年年底,我們國家已與149個國家和地區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上千個國際文化組織有著不同形式的文化往來,在法國、韓國、埃及等多個國家建有中國文化中心,集中力量舉辦了“中法文化年”、美國“文化節、“中華文化非洲行”等一系列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然而,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強大合力。有學者認為,學術團體、社會組織、留學生、出境游客、華人華僑等等,都是展示中國形象的好“窗口”。同時還要借助新媒體力量,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實現展示的多媒體化,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立體、更鮮活,將中國文學、美術、音樂、影視、傳統文化等文化樣式,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效果。
中華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傳播好中華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每個中華兒女都使命在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