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梅,馬玉俠,郭之平,公春榮
(1.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014;2.臨沂市人民醫院,臨沂 276000)
原發性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墜脹為主癥,伴有腰骶部疼痛及其他不適,痛經程度較重以致影響工作及生活,且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1]。國外報道原發性痛經發病率高達 43%~90%,國內報道約 36.06%[2]。目前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口服中西藥、針刺、灸法、耳穴療法、藥物敷貼、推拿等,而以針刺治療簡便廉效,可以迅速止痛且療效較為持久,因此探討針刺留針時間長短具有臨床意義。
本試驗病例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醫院針灸科的原發性痛經患者,納入時隨機分為3組,留針20 min組、留針30 min組及空白等待組,每組30例。留針20 min組平均年齡為(22±3)歲;病程為(69.47±40.61)個月;VAS為(45.49±24.72)mm。留針30 min組平均年齡為(22±3)歲;病程為(70.49±40.35)個月;VAS為(47.41±24.58)mm。空白等待組平均年齡為(22±3)歲;病程為(67.90±40.40)個月;VAS為(46.63±24.97)mm。3組在年齡、病程及 VAS評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的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及《婦產科學》[1]制定的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的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及《中醫婦科學》[4]制定的痛經的辨證標準。本項研究均選取實證患者,即將寒凝血瘀證及氣滯血瘀證兩種證型納入。
①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適宜于針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③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④參加本項臨床研究的醫務工作者。
取十七椎穴[5],直刺0.5~1寸。
留針20 min組、留針30 min組使用漢醫牌0.25 mm×25~40 mm一次性針灸針。患者取俯臥位,于疼痛發作時治療,針刺1次,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 min、30 min。
空白等待組患者不予任何針刺治療。如果患者疼痛發作難忍者(VAS≥80 mm)可給予阿司匹林泡騰片,0.5 g/片,疼痛時一次性口服。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6]法評定痛經腹痛的疼痛程度。將疼痛程度用0~100表示,0表示無疼痛,100表示無法忍受的疼痛,受試者根據個人疼痛感受選擇一個最能表示疼痛程度的數字。
記錄各組患者在留針 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針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不同時間點的VAS讀數。
由表1可知,與空白等待組比較,留針20 min組和留針30 min組自留針20 min始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與留針20 min組相比,留針 30 min組從留針20 min始至起針后180 min時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而在留針 10 min時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3組不同時間VAS值比較 (±s,mm)

表1 3組不同時間VAS值比較 (±s,mm)
注:與空白等待組比較1)P<0.05,2)P<0.01;與留針20 min組比較3)P<0.01
觀察時機 空白等待組 留針20 min組 留針30 min組針刺前 46.63±24.97 45.49±24.72 47.41±24.58留針10 min 47.63±25.47 41.02±24.371) 38.92±23.972)留針20 min 52.63±25.36 32.42±22.142) 30.58±23.742)3)留針30 min 55.63±25.17 - 26.44±20.852)起針后30 min 55.98±24.89 28.67±22.232) 22.69±21.432)3)起針后60 min 55.62±24.43 27.42±21.802) 21.47±21.782)3)起針后90 min 53.63±23.27 27.97±23.502) 18.93±22.362)3)起針后120 min 52.68±24.14 25.68±21.312) 22.59±24.582)3)起針后150 min 48.62±25.64 25.21±22.252) 20.65±23.272)3)起針后180 min 47.52±24.36 24.13±21.722) 18.93±22.802)3)
本研究是通過VAS評分來評價針刺十七椎治療原發性痛經不同留針時間的療效。留針20 min組及留針30 min組對治療原發性痛經均有顯著療效,且留針30 min組療效優于留針20 min組。
近年來十七椎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理論及臨床研究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其一,從經脈循行上來看,十七椎為經外奇穴,穴居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之功能,故取十七椎穴可通調諸陽,通而不痛。其二,從解剖部位上看,穴區淺層有第5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第5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腰動脈分布,因此針刺十七椎穴可調節子宮肌收縮,解除子宮痙攣,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7]。
現代研究表明[8-12],針刺療效確實與留針時間密切相關,留針是針刺治療的重要環節,留針時間長短是針刺刺激量的重要參數。然而,留針時間受疾病的種類、病情輕重及所采用的針刺方法(如體針、頭針或埋針等)的影響,其結果在具體留針時間上仍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深入研究針刺時效規律,尋找針刺治療各種病癥的最佳留針時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本試驗樣本量相對較小,目前得出留針30 min組針刺十七椎對原發性痛經的即刻止痛效應優于留針20 min組。可以繼續增加樣本量,做進一步的研究,為臨床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也可以觀察留針30 min組與更長留針時間的比較,從而確定留針30 min組是否為臨床針刺十七椎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最佳留針時間。
[1]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2]張瑞星,趙山明,史諾,等.女性原發性痛經與受暗示性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9,15(5):316-3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63-266.
[4]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24-129.
[5]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第 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50.
[6]Jensen MP, Karoly P, Braver S.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ain intensity: 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J]. Pain, 1986,27(1): 117-126.
[7]陳淑賢.穴位埋線十七椎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8]嚴偉偉,俞昌德.留針時間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6(6):656-657.
[9]陳少宗,葛雪,杜帥.電針對慢性炎性低張力膽囊動力學影響的時效規律初步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2):1025-1026.
[10]原理,何揚子.留針時間規律及與針刺療效關系探討[J].山西中醫,2002,18(3):36-37.
[11]李華,胡慧,覃蔚嵐.留針時間對針刺治療非器質性失眠患者療效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3,(6):40-42.
[12]李艷.留針時間及針刺頻次規律與針刺時效關系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3):53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