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森,羅湘筠,石琴大,林亞平,賴琳,何龍
(1.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株洲 412000;2.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沙 410007)
頸型頸椎病又稱局部型頸椎病或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本病以頸部局部癥狀為主,表現為頸、肩、枕部酸脹、麻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的一組臨床綜合癥。近年來患病率不斷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因而對本病的治療倍受重視。
筆者采用電針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30例,并與電腦中頻治療儀治療30例臨床療效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均為2012年12月至2013年 12月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一院針灸科門診或住院患者,根據就診順序、查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 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攝片示頸椎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肩頸部疼痛)。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期未用其他方法或藥物治療者;②年齡18~65歲;③同意參加本臨床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其他各型頸椎病;③合并有頸椎外傷、頸椎腫瘤、結核等患者,或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不能完成治療療程,無法判斷療效者。
兩組均采用頸椎功能鍛煉作為基礎治療,囑早晚各做 1次,力度適中,切勿粗暴。具體步驟分為 6步,①縮肩運動,即頸部放松,頭保持中間位置,慢慢把雙肩盡量向上抬起,維持5 s后放松,重復15~20次;②將手放在額頭上,慢慢將頭部向前壓,手持續阻擋頭部壓來的力量,再將手放于腦后,頭部向后壓,其余步驟同前;③與項爭力,即雙手指交叉放在頸后,雙手向前用力的同時頸頭部向后用力做抵抗運動,維持5 s后慢慢放松,重復10次;④左(右)手放在左(右)邊面部,頭部慢慢壓向左(右)側,手持續阻擋頭部壓來的力量,維持 5 d后慢慢放松,重復10次,頭部再緩慢向左(右)側旋轉施壓,左(右)手阻擋頭部旋轉壓來的力量,使頭保持中間位置。維持5 s后慢慢放松,重復10次;⑤頸部自我牽引,即頭部在中間位置,一手托住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頜部,雙手同時慢慢向上用力牽引,維持 6 s后,慢慢放松,重復做 15~20次;⑥按摩放松頸部,即雙手五指按住頭皮,從前向后地按摩,使頭皮感覺酸脹,重復做15~20次。
取C2-5頸夾脊穴、風池。常規消毒后,患者取坐位,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的 0.35 mm×25~45 mm毫針進行針刺,頸夾脊穴沿脊柱方向以75°傾角刺入1.0寸,風池向對側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得氣后,取C2、C4頸夾脊穴及風池或C3、C5頸夾脊穴及風池接華佗牌 SDZ-II 型電針治療儀,每次選兩對電極,且同對電極置于頸部同側夾脊穴上,采用疏密波,頻率為10~12 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采用電腦中頻治療儀(長沙海憑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海憑醫療ST-F型)治療,將兩片電極用乙醇紗布做隔離相對貼于頸項部,用綁帶固定,接通電源后,選擇處方一(中頻頻率為1000 Hz,低頻頻率為20 Hz,輸出波形為正弦波,最大輸出電流為 100 mA),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3.1.1 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2]
本評分包括頸椎病主要癥狀、臨床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的評分,該評分表最高評分為 29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3.1.2 目測類比疼痛評分
疼痛評定采用目測類比疼痛分度量表(VAPS),總分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比較治療前、首次治療后(代表即刻效應)及療程后(代表遠期效應)的平均疼痛分數,觀察即時和遠期鎮痛效應。
3.1.3 血漿β-內啡肽(β-EP)含量檢測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2 mL,注入加有1%肝素20 μL、抑肽酶1000單位的塑料管中,混勻,低溫離心(3000 rpm,l0 min)。取血漿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由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檢測。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積分,計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正常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并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療效評定標準進行擬定[1]。
痊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95%。
顯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為70%~94%。
有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為30%~69%。
無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30%。
所有數據采用 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符合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 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不符合采用符號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3.4.1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比較
由表 2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治療組 30 19.93±1.37 27.43±0.911) 7.53±1.012)對照組 30 20.16±1.41 25.01±1.431) 4.83±1.15
3.4.2 兩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比較
由表 3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首次治療后及治療1個療程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治療組首次治療后及治療1個療程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2)P<0.05;與對照組比較3)P<0.01
組別 n 治療前 首次治療后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 30 7.56±1.27 5.13±0.781)3) 2.38±0.451)3)對照組 30 7.60±1.17 6.97±1.162) 3.89±0.771)
3.4.3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β-EP含量比較
由表4可見,兩組治療前血漿β-EP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漿β-EP含量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漿β-EP含量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β-EP含量比較 (±s,n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β-EP含量比較 (±s,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治療組 30 154.11±14.41 236.94±26.691) 81.56±13.322)對照組 30 156.23±15.56 203.77±19.041) 47.13±7.66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由表 5可見,治療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80.0%和100.0%,對照組分別為53.3%和93.3%,兩組臨床療效經秩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頸型頸椎病屬中醫學“頸肩痛”、“頸項強痛”、“肩背痛”、“痹證”等范疇,其病機是肝腎不足、督脈空虛、筋骨失養為本,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滯血瘀為標。局部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故治療當以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職業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坐姿不正等,頸椎退變,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直接刺激竇椎神經末梢而致本病[3]。
頸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之間,具有調節督脈與膀胱經氣血的功能。督脈與膀胱經均貫脊而行,入絡腦,與脊髓和腦關系密切,針刺夾脊穴可調心神、調節臟腑氣血而治痛。從神經解剖學角度看,夾脊穴區組織中廣泛分布的神經末梢、脊神經后支和鄰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經干, 是夾脊穴針灸效應的神經生理學基礎[4]。針刺頸夾脊穴,可直接刺激脊神經后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病變局部神經腫脹,改善組織缺血、低氧狀態;也能直接刺激疼痛部位的粗神經纖維,通過閘門控制學說的機制而止痛。此外,還可促進神經細胞釋放內啡肽,發揮與嗎啡類似的止痛作用[5]。電針夾脊穴能加強針刺得氣感,促進局部氣血循環、調整肌張力,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性水腫,解除神經纖維組織壓迫,不僅可以改善外周神經的損傷癥狀,同時還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的機制達到鎮痛作用。上述效應的產生與β-內啡肽有關,可能是針刺刺激了中樞,促進β-內啡肽的合成和在外周的釋放,使血漿β-內啡肽水平升高,參與鎮痛作用。
本研究應用電針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對于提高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降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提高患者血漿β-EP的含量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其臨床療效優于電腦中頻治療儀治療。且電針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取穴方便,操作簡單,安全,無副反應。
[1]鄭筱萸,任德權,曹文莊,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2]王曉紅,何成奇,丁明甫,等.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J].華西醫學,2005,20(2):232-233.
[3]傅惠蘭,曲姍姍,陳俊琦,等.腹針配合麥肯基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4):650-652.
[4]劉榮芬,姜亞梅.華佗夾脊穴的針刺鎮痛機理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12):943,947..
[5]王文禮,沈衛東,石瑛.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及療效評價概述[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