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邳州市中醫院,邳州 213000)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急診常見急重癥之一,多見于6個月至6歲患者,尤以3歲以內多見。筆者自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針刺素髎穴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患者44例,并與藥物治療44例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88例高熱驚厥患者均為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急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 44例。治療組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5歲;單純型24例,復雜型20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急性支氣管炎12例,肺炎11例,腸炎4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7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5歲;單純型22例,復雜型22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急性支氣管炎15例,肺炎10例,腸炎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類型及病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1983年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上提出的FC診斷及分型標準[1]。
兩組均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包括常規吸氧,控制高熱用乙醇擦拭物理降溫及肌肉注射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控制感染及綜合治療。
取素髎穴。采用長13~25 mm毫針或5 mL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向上斜刺 0.3~0.5寸,行強刺激,至驚厥停止起針。
采用地西泮按 0.1~0.3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可不稀釋)靜脈推注,必要時30 min后可再用1次。
顯效:治療5 min抽搐停止,30 min內體溫下降1~2℃或降至正常。
有效:治療15 min抽搐停止,60 min內體溫下降1~2℃或降至正常。
無效:治療15 min后抽搐未減輕甚至惡化,60 min后體溫無下降或反而上升。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為70.5%,經卡方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小兒高熱驚厥當屬中醫學“急驚風”范疇,中醫學認為幼兒多“純陽之體,患受諸邪,生熱甚速,熱極生風”,其病因為外感時邪,郁而化熱,熱極生風;或飲食不潔,濕熱疫毒蘊結腸腑,內陷心肝,擾亂神明所致。驚厥持續時間長短與腦神經損害成正比[3],為了減輕腦細胞的損害,迅速解除驚厥狀態極為重要,針刺素髎穴即可做到這點。素髎,出自《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名“面王”。素,古指白色的生絹,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則散熱縮合為水濕云氣并由本穴歸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細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水克火,且督脈總督人體一身之陽氣,針之散陽邪而解熱;水涵木,肝木主風,故針之可醒腦開竅,鎮驚止痙。針灸止驚多取水溝,殊不知素髎較之取穴易、操作便而見效更速。
[1]沈曉明.臨床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44.
[2]閆風云,王繡錦,劉玉敏.布洛芬—安定混合液直腸給藥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07,6(9):555.
[3]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