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偉++陳玉平++楊春霞
摘要:根據礦業類緊缺人才培養的需求,以礦業類專業群為基礎,體現和落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重點、創新模式,制定校內培養方案,不僅包含知識傳授的要求,還包含能力培養和素質形成的要求;充分利用社會辦學資源的優勢,制定校外培養方案,推動校企合作,共同深入開展學生的培養工作。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礦業類;校企合作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20-03
目前,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特點決定了煤炭是我國的重要能源,經濟的快速增長需要充足的煤炭供應,煤炭資源的消耗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75%,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戰略地位不會改變。煤炭工業的發展對于礦業類專業來講既是機遇,也是嚴峻挑戰。在我國,煤炭科學產能至關重要。而我國現有的相關人才培養規模與模式遠遠滿足不了煤炭工業的發展規劃與需求。預計到2015年,我國共需要礦業類專業本科生30 000人,而2010年統計,我國高校相關專業在校生每年不足3 000人,培養與需求存在嚴重問題。以黑龍江省為例,煤炭行業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建設受到嚴重威脅,為保證礦井安全高效生產和煤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礦區社會穩定與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強礦業類卓越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以下簡稱“卓越工程師”)。黑龍江科技大學認真凝練和積極組織實施“卓越計劃”方案,構建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新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社會服務能力,為礦業類行業培養卓越人才。因此,研究如何根據國家與學校標準制定培養方案,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學生,實現與行業的“零距離”對接,這對于學校和專業來說是關鍵步驟[1]。
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注重實踐教學,以能力為基礎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的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英國主要是“職業資格證書體系推動型”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德國采用“企業主導型”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法國對工程教育非常重視,其工程師教育主要分兩個階段為期5年的學習[2]。這些發達國家對工程教育的模式與方法,對我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一、制定培養方案的原則
(一)找準適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黑龍江科技大學是黑龍江省重點建設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高?!保?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教育理念為引領,著力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一高一強”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黑龍江省礦業行業,從工程師的類型來說,該校主要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層次培養“服務型、生產型、設計型、研究型”人才。制定培養方案要遵循工程人才服務面向原則、辦學層次原則、自身優勢原則和未來需求原則[3]。
(二)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
準確的人才培養定位為“卓越工程師”找到了市場,然而學校仍然面臨著以同類型高校為主的激烈競爭,這就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立足國家、區域、行業戰略發展需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學生全面發展、成人成才需求,企業與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明確特色、通過與其他高校,尤其是與同類型院校的分析比較,通過人才的需求分析,在長期辦學的豐富經驗中提煉出礦業類人才培養的特色;結合礦業類專業現有的人才培養條件,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運用好“卓越計劃”的各項政策措施;在學校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通過認真研究制定礦業類專業培養方案。
(三)注重人才培養的行業企業背景
礦業行業部門參與“卓越計劃”是實施該計劃的前提,礦業行業最了解礦業類工程人才的培養方向,礦業行業了解本行業的技術前沿、本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本行業的用人需求。也就是說,只有礦業行業最清楚本行業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和規格。礦業企業與高校合作是工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礦業行業與企業參與為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現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行業標準的“卓越工程師”。
(四)強調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
1課程體系創新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發展為背景,以課程評價為抓手,以激勵政策為動力,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結構,構建重實踐創新能力訓練的課程體系。
2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提倡教師團隊協同教學,鼓勵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向探究發現性學習轉變。
3培養過程創新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傳統的校內學習主要學習的是課本知識,“卓越計劃”培養要做到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分工銜接和優勢互補,要從教學組織形式、考核方式、時間安排等方面不斷的改革創新。
4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潛能,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高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加強校內實踐教學
按照“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踐與企業綜合實踐相結合、符合國家通用標準和行業要求”的原則搭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企業綜合實踐等平臺,采用互動式教學、現場教學、校企雙向交流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二、礦業類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的制定和實現
(一)學校標準的制定和實現
制定學校標準,要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和條件,通過其自身的努力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水平和標準內涵上的要求,需要認真地研究、制定并予以落實。這就要求在通用標準的指導下,以行業標準為基礎來制定,要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制定,凸顯本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標準必須是可行的、可實現的、可評估檢查的微觀標準[4]。學校標準的構成不論是本科層次還是碩士研究生層次,都應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高于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依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結合實際構建礦業類卓越人才標準。
(二)標準細化 為了實現學校標準,在“卓越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將由知識、能力與素質進行分解和細化。細化到課程與教學環節銜接的知識能力,將培養標準逐級細化,通過相應的教學環節將細化的標準逐一實現,要對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要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三、校外培養方案的制定
產學研結合是“卓越計劃”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校企合作機制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關鍵,礦業企業最清楚社會對礦業類工程人才層次、類型、規格等方面的需求。企業擁有真實的工程環境,這是學校不具備的,學生在企業階段的實踐和學習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對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至關重要;企業有多年工作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他們對學生的現場指導是教師無法替代的,只有校企合作才能達到“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
(一)礦業企業學習階段的關鍵任務
礦業企業學習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先進技術和企業文化,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畢業設計,參與生產實踐,在實際的頂崗實習中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這是無法在校內學習到的,校內學習階段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以基本的實驗和實訓;這些實驗和實訓并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的實際,在礦業企業學習階段是以企業導師指導實踐的教學方式為主,這些現場的工作能夠使校內學習的理論得以強化和進一步提高。
(二)礦業企業培養方案的制訂
礦業企業培養方案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制訂的,主要包括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培養計劃、實施企業、工程實踐條件、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內容。在不同的企業學習應根據企業的自身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在企業學習的課程和進行的教學環節,可以有系統授課、分組討論、現場講解、實驗訓練、綜合設計、崗位掛職、頂崗實習等。為保證學生在企業期間的學習任務能夠很好的完成,要建立雙導師制度,校外導師應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主要負責學生的企業實踐的指導,并參與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
(三)礦業企業培養方案的實施
企業培養方案的實施是由高校與企業共同完成的。礦業企業培養方案的實施是在企業進行的,所以學校要與企業協商好學生的組織管理、教學安排的責任和義務。要具體做到: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規章制度,配備指導教師,落實教學安排,提供生活條件,開展相關教育,進行學生考評等。四、卓越工程師的國際化
工程教育的國際化是“卓越計劃”的一項重點任務,然而很多人認為國際化就是“走出去”,不可否認這是國家際化的重要形式,然而面臨著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障礙,怎樣實現國際化呢?國際化也可以“引進來”,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聘請高水平的國際工程師,但這能夠引來教育資源,卻引不來真實的工程環境,應該努力做到加強與發達國家礦業類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高水平的工程師資,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留學生來校接受工程教育,邀請更多的境外師生交流團,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國際交流等,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5]。五、結論 我國目前對礦業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院校十分有限,主要以原煤炭部屬的10所本科院校為主,近兩年全國本專業的實際招生數十分有限,遠遠滿足不了煤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招收礦業類專業的學校大都還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基礎課+專業課+畢業設計模式。經過這樣模式培養的學生雖然基礎理論較扎實,但缺乏企業所需的工程實踐經驗,畢業生分到企業后還需要進行崗前的培訓。特別是礦業類專業的實習實踐與畢業設計等過程需要深入礦山一線,而一些院校是不具備這類條件的,學生在校期間只能學習一些書本知識。這些畢業生的相關技能與實踐經驗只能等到分到企業后再獲得,這無疑加大了人才培養質量與實際要求間的矛盾,也延長了人才培養的周期。通過以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進行礦業類“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探索,培養出符合企業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礦業類緊缺人才,必將為緩解我國礦業人才緊缺的現狀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47-55.
[2]Chiswick B. R., Miller P.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ability of immigrants human capital[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9,(28):162-169.
[3]朱永江.應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11,(6):27-29.
[4]崔媛.基于學科專業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11,(1):66-69.
[5]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141-142.
The Research of the Training Scheme 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of Scarce Mining Talents
——Tak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xample
SONG Zhiwei, CHEN Yuping, YANG Chunxi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 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needs of the scarce mining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mining engineering group, the school training scheme should be developed to embody and implement the reform focus and innovation mode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which contain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knowledge, but also ability training and quality formation.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develop the external training scheme,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 hard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gether.Key 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scheme; m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