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英
摘要:小學教育專業的設置是培養小學教師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提高教師隊伍質量的基礎。基于此,通過分析多元化設置選修課的必要性,以及當前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多元化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程的建議,以期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小學教師;多元化;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75-03
從福建省小學教師隊伍的配置來看,“九五”期間,小學教師人數穩步上升, 1999年達到頂峰,此后呈穩步下降趨勢。2003年以來,全省小學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漸呈年輕化態勢,2010年同2007年相比,小學教師任教人數又有所下降。今后十多年,若不考慮性別差異,全省小學專任教師自然離退休的人數僅30 732,所占比例不大,這也意味著新增教師的人數也不會太多。因此,針對福建省小學教師需求與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辦學問題,福建省相關高校在小學教育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對小學教師的要求已轉向提高小學教師質量方面,所面臨的任務是推進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科學性建設,在各大高校建設獨具特色的小學教育專業。自從小教專業設置以來,很多學者對于小教專業課程設置缺乏整合、學科本位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僅對本科小教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提出自己的看法。小教專業課程設置多元化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一、小學教育專業多元化設置選修課程的必要性
1.一專多能復合型教師的需要
大多數院校要求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教師通曉多學科知識,具有綜合素養。因此,努力對師范生進行多科性、綜合性培養,以期把師范生培養成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不僅僅是具備學科性知識便能勝任崗位要求的,而且還要具備多種能力。全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小學教師課程目標的要求是,小學教師要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要了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了解與小學生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學會設計綜合性主題活動,創造跨學科的學習機會。另外,課程設置中要求有小學跨學科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到小學階段要以綜合課程為主,并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從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基于基礎教育對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應致力于設置多元化的小學教育專業,以培育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
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經驗少,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弱,而其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度過,危機一旦在學校發生,教育工作者是幫助學生度過危機的直接指導者,教師必須具備各種逃離危險的有效知識。教育部自2004年以來把安全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并明確指出:要把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內容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福建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實施素質教育中提到,要增強法紀和安全教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中強調切實加強學校安全工作。要重視和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小學教師教育標準的基本內容中提到,要將保護小學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求教師了解關于小學生安全防護的知識,并掌握應對方法,做到妥善處理突發事件。
2008年發生在中國的“5·12”地震與2011發生在日本的“311”地震相比,日本學生及公民對災害的應對能力與從容處理,引起了我國對自身危機教育的反思。2005年1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在全日本5.4萬所學校中,有76%的學校已對學生進行過如何應對天災人禍等突發性危機的教育,有67%的學校每年組織學生進行過如何防范和應對突發性危機的訓練。而我國在小學基本沒有組織過應對危機的相關訓練。因此,有必要先對小學教師專業的選修課進行多元化設置,增設一些組織學生關于應對危險事件的相關課程,在遇到危機時一方面組織學生從容應對,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安全。
2.實際國情的需要
長期以來,各地區學校的課程都以國家統一課程為主,對地方和民族課程開發較少,甚至一些民族的文化已流失。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強調在教育發展過程中要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國家要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國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高等學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基層任教。優秀畢業生到民族基層任教,既不了解當地文化,又不了解當地語言,對畢業生就業極為不利。因此,在各區域性高等院校挖掘當地區域的特色文化與語言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這就需要從課程設置做起,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相關區域的民族課程。
在《國家中長期發展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高等教育中提到:“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福建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加強高等學校分類指導和分類發展”中提到,實施“福建省一般本科院校和民辦本科院校辦學水平提升計劃”,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行業特色、專業特色的教學型大學。要辦出有區域特色的教學型大學,就要從自身區域出發,設置本區域獨具特色的課程,閩南師范大學位于閩南地區,閩南文化較為濃厚,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更應注重區域特色,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相關的閩南文化課程,不僅可以使教師了解閩南文化,也有利于教師入職后校本課程的開發,讓小學生了解自己區域的文化。
3.培養農村骨干教師的需要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統籌教師資源,加強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重任落在各大高等院校身上,培育高素質教師最基本的著眼點落在專業的設置和課程的設置上。農村與城市的地域差異決定了農村與城市截然不同的風貌,農村與城市相比,物質條件相對落后,因此對于農村小學教師的培養,要根據農村發展的特點創設有別于城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二、當前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設置存在的問題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教師主要定向在小學,小學生的特點及小學教育的職業要求小學教師的知識及其運用能力首先必須是綜合性的,他們要有能力勝任不同學科的工作,小學教育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小教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性、綜合性等方面。漳州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系統掌握現代教育基礎理論和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的業務能力,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小學教育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同樣指出小學教師要具備綜合能力,在選修課程的設置中根據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設有一些基礎課程,如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教育政策法規等,但沒有設置應對危機教育的課程,也沒有根據閩南區域的特色設置相關的選修課程,以及針對農村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范生知道自己身處閩南地區,卻不知道其文化特色在哪兒。在地方政府統籌下的“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改革,可以促進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提高,但對區域文化所知較少。
而且選修課的實施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國家沒有統一規定各專業選修課程,另一方面學校把小學教師的培養重點放在實踐環節,注重教學。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大潮中,更多地強調專業性和學術性的發展。在就業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教學能力的考核,因此,院系在課程設置時忽視了選修課程的針對性、區域性。因此,根據小學生認知的整體性特點,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以及區域文化的特色,有必要設置多元化的選修課程,讓教師了解區域文化的同時,讓小學生了解自己所處區域的特色。
三、多元化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程的構建
1.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預防公共危機的相關課程
為增強小學教師及學生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和處理能力,首先,要先從培養小學教師抓起,就是要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公共危機預防與演練課程,讓教師具備預防公共危機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教師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推進校本課程的建設。其次,小學要重視對師生開展常態化的應急演練,鍛煉教師的組織能力以及學生的應對能力。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做過的、親身體驗過的事物才更有效,所以開展常規化的演練是必要的。最后,要注重對教材的開發與課程的開設,把相關知識融入教科書并納入學校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另外,還可以開發一些隱性課程,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經常進出、停留的地方設置一些專欄,讓一些公共危機知識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
由于小學生自身保護能力及應對能力較弱,因此在遇到緊急事件時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是預防突發事件,維護公共安全是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事,不僅僅要針對學校、小學教師和小學生進行相關的學習,整個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保護自身安全。所以,各級各類學校都應增設相關課程,做到警鐘長鳴。建立培訓中心,開展經常性的教育,進行防災知識的普及。在農村及社區進行危機教育知識的普及與應急能力的訓練,從而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
樹立安全意識,加強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提高學生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不僅是學校危機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2.建設與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緊密相連的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中提到,要推動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繼續實施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省級人民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繼續實施“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地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支持,在保證物質投入的基礎上,要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就要靠教師團隊,向貧困地區輸入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那么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面對貧困地區的特殊性,還應了解相應區域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便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教育中,相應的小學教育專業就要設置多元化的選修課程。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較多,高校課程的設置不可能全面覆蓋各個區域,因此各地區高校要針對本區域文化設置具有本區域特色的課程,培養適合本區域的教師。
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選修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專業建設要重視文化因素。在教師培養由舊三級向新三級的過渡過程中,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僅要利用一般高師課程設置的基本優勢,同時要辦出特色,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為區域服務。讓專業建設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聯系,更好地服務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個特有的功能就是文化的保存、傳承與創新,這就要靠教師、要靠學校來保護我國多元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首先,利用區域優勢,各地方性大學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創辦獨具自身特色的區域文化專業,例如漳州師范學院可以利用閩南地區的文化,在小學教育專業開設一些具有閩南文化的特色課程,像閩南語、木偶制作課等,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保存當地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承。小學教師具備了相關的知識,才可能把這方面的文化更好地帶到中小學校。其次,國家和各地方院校要重視教材的開發與師資的建設,克服一些在實施過程的困難。課程設置力求做到國家統一課程與民族地區地方課程相結合,鼓勵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進入地方性大學的小學教育選修課專業。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各區域的學生組織一些具有自己區域特色的活動,讓大家體驗不同的文化,在了解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
3.建設面向農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在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形勢下,小學課程以綜合為主, 小學教師要具有全面的素質,具備復合型的知識,要在學有所長的基礎上突出其綜合性。農村基礎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農村教師是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高校承擔培養高素質小學教師任務的同時,更要面向農村,培養農村骨干教師。
地方高校要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方面不斷改進,力求培養高質量的小學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提上日程,如何面向農村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小學教師還未進一步做出定論。在此,筆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通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的學習方式,研究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問題,達到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農村與城市相比,各有優勢條件,教師要利用農村的優勢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由于地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統一的教材。,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開發教材。因此,在小學教育專業設置多元化的選修課有利于教師對教材的開發。
高校針對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選修課首先要根據農村的區域特點,組織有興趣的師范生了解農村的特色、經濟、相關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方面可以促進師范生學習的多元化,激發其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師范生在從教前就發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著眼點,推進教材的開發,讓農村小學生從小就了解自己區域的優勢,并有意識地將這種優勢傳承發揚下去。其次,高校可以開設關于農村文化的相關課程,了解鄉村的生活,讓師范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與學生共同開展研究。最后,師范生可以定期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在與小學生和家長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尋求小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李建輝,童順平.師資需求預測與高師教育結構調整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10,(2).
[2]黃靜.教師如何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效性[J].教師成長與專業生涯發展,2013,(1).
[3]樊紅.加納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