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嬌++陳潔萍++高松

摘要:在中等職業教育新一輪課改中,黑龍江省提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工學結合課程改革路徑。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以市場需求為邏輯起點,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項目為支撐,體現了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目標綜合化、課程開發項目化、素質培養顯性化、[JP2]學習環境真實化、教學管理企業化、考核評價多元化的現代職業教育的典型特征特色。[JP]
關鍵詞:工學結合;工作過程導向;綜合職業能力;典型工作任務;項目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66-02
“十二五”時期是黑龍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全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提速時期。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端產品為主向高端產品為主轉變,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培養落地實用人才,不但要具備在某一個崗位就業的競爭力,而且需要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在職業生涯中就業、轉崗、晉升的能力。因此,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要定位在面向職業崗位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上。
為達到這一要求,中職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深刻變革[1]。為此,在新一輪課改中,黑龍江省提出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中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課程改革路徑。工學結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和要求。
一、全面把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核心要素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適應當前以及未來全省經濟發展的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明確指向黑龍江省經濟社會重點發展的產業,以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實用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不但具備在某一個崗位就業的競爭力,而且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在職業生涯中就業、轉崗、晉升的基礎,從而實現經濟社會需要與人的發展需要的統一。
(二)把握工學結合課程概念
工學結合課程是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設計課程內容、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實施教學,其典型特征是“五個一體化”,即:在課程目標上實現德技一體化;在課程內容上實現理實一體化;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組織管理上實現學校、準企業化管理一體化;在考核評價上實現知識、技能、態度三維考核一體化。
(三)明晰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思路
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組建由行業企業專家、專業骨干教師、教研員共同組成的課改團隊,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市場調研,確定專業對應的潛在就業崗位群。通過對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理清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結構組成。通過對職業能力分析,打破傳統的學科型課程體系,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重構基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開發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進行重新設計建構。同時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編寫項目教材和相應的學材,從而使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得以固化和深化。
二、重構基于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一)工學結合課程體系開發的技術路線
1.基于崗位/崗位群分析,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市場需求調研,確定專業對應的崗位及崗位群,針對就業崗位摸清工作項目和工作職責,在行業專家指導下,對崗位群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進一步確實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是工學結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和依據。
2.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確定職業能力,構建課程結構。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確定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以能力形成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及序列。
(二)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結構框架
在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基礎上,打破原有的學科型課程體系,構建全新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課程設置擺脫學科課程的束縛,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為中心進行設計,真正從崗位需求出發,通過整合理論與實踐,開發項目引領型課程,增強學生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課程模塊分為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綜合實訓模塊、頂崗實習模塊等六大類課程模塊。每個模塊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滲透。公共基礎課程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專業核心課程是以完成某個專業共同的工作任務為目標設置的課程,這些課程要以不同專門化方向之間的共同職業能力為基礎來設計的。專業方向課程是針對某一就業崗位,以完成某些專項任務為目標設置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畢業后的上崗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專業拓展課程是為拓展學生專業發展后勁,結合學校專業辦學特色和學生個性化需求開設的專業特色課程,可作為選修課開設。
在本輪課程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中,著力開發職業素養課程,并納入到公共基礎課程模塊當中。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職業行為操守,增強守則意識、使命意識和職業人格教育,提升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為打造合格職業人奠定基礎。
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綜合實訓是根據多個典型工作任務開發的綜合性實訓項目,一般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是中職學生畢業前到企業實習鍛煉,按照國家規定和企業要求頂崗工作,以增強就業適應性和崗位競爭力。
(三)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特征特色
1.課程結構模塊化。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結構由六個模塊組成,模塊化課程結構,不僅體現了“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對教學內容調整更新的要求,增強了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實效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不同學習基礎、發展需求各異的學生的需要。
2.課程目標綜合化。中職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就業所需的能力發展為重要價值取向和主要教育目的。在課程目標設置中,既要突出職業技能訓練,又要強化職業道德、敬業品質、創業精神、為人處世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教育,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凸顯課程目標的綜合化。
3.課程開發項目化。工學結合專業課程開發是以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行業要求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圍繞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科學設計和選擇項目,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而設計課程方案,按照一個完整工作項目的操作流程開發課程,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策劃、分析、實施、評價、改進等過程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掌握技術、提升職業素養,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其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4.素質培養顯性化。職業素質是社會企業對職業人才規格的要求,具有鮮明的職業針對性,將職業素質的形成培養納入公共基礎課程模塊當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全程實施、全面滲透,做到培養目標明確、內容落實、方法手段有效、評價結果跟蹤反饋。
5.學習環境真實化。工學結合課程的學習情境是高度仿真的職業情境,既有實際工作場景,又具備教學特有的功能,學習環境與真實的職業環境高度一致,盡可能做到環境真實化、技術標準化、技能規范化、成果成品化、程序企業化[2]。學生在這種“學習場”中學習可以感受到職業場所的氛圍,對職業技能訓練、職業心理訓練與工作責任培養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6.教學管理企業化。工學結合課程多數情況下是在“工作情境”中實施組織教學,教學過程融入“完整工作過程”,學習過程即工作過程,做中學,做中教。所以,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組織管理是“學習場所上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學習地點上實訓中心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學習形式上校內模擬訓練與崗位真實實踐相結合”,按企業管理模式進行教學組織管理,分工協作,發揮團隊作用。
7.考核評價多元化。工學結合課程改革必須有效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鑒定、管理、反饋、激勵和診斷等功能作用,做到課程評價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使課程評價成為用人單位、學校、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狀況做出評價,而且要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的考察,關注學生的職業行為操守、職業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評價手段方法多元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突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探索通過技能大賽等多種渠道和途徑,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強化課程評價的導向、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陶再平.基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與整合——以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為例[J].黑龍江省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