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紅 朱嵐
摘要:依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的、任務,從高職高專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出發,立足實際,針對崗位要求,分析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不足,從實踐分析上升到理論指導,從而指導人文素質的教育工作,同時也為人文知識的增加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可靠的途徑。關鍵詞:人文素質;人文知識;人文精神;途徑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33-02
一、研究的意義
第一,是適應高等教育培養的目的、任務的需要。醫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高等教育培養的目的、任務的需要,也是從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需要,注重對生命內在質量的關懷,注重對人類的關懷。第二,有利于醫學高職高專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索。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醫學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目的是探索恰當的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合理分配、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的改革,為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提供數據參考。第三,通過人文素質調查擬定如何提升醫學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二、課題實施方案
(一)制作調查問卷
課題組查閱了大量有關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問卷,主要參照了寧夏醫科大學、南京醫藥大學等七所學校關于人文素質的調查問卷,經過分析加工整合,針對研究內容確定了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調查問卷。問卷從九個方面進行調查,每一方面設置五個對應問題。
隨機選擇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3級大一學生600人,2011級大三學生600人做對比研究,其中包括了護理、臨床、口腔醫學、康復醫學、藥學共五個專業的學生。共發放問卷1 200份,回收1 200份,回收100%,有效問卷1 199份,達99%。接受調查的學生抽選比例恰當,結構合理,層次均衡,反映出學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層面狀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問卷回收以后,對其進行統計和數據分析。
(二)研究內容 1確立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范疇,了解高職高專醫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現狀。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其內化,表現為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境界、有深度的人文心理體驗、有大度的人文情感包容和有寬度的人文關懷操行。人文知識的傳播與掌握只是人文教育的表層,要形成人文精神,必須通過主體的內省與體悟,并見之于實踐。 2探索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探索高職高專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三)研究方法
1現況調查法:查閱文獻法、問卷調查法。
2對照分析法: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比較。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文知識是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人文素質的高低。
1從心理素質類看,通過調查反映出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心理素質。針對“采取什么方式應對壓力”這一問題,大一學生認為自然調整的84人,占14%,大三的是305人,占51%。而40%的大一學生認為壓抑自己,24%的大三學生認為可以轉移,說明在對待壓力問題,大三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的心理學知識進行自然調整,而大一學生卻大部分選擇了自我壓抑,說明新生還不掌握處理壓力的有效辦法,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需要給予正確引導。 2在政治思想素質類上,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大一學生84人贊同,占14%,大三學生200人,占33%,認為“無所謂的”大一學生118人,占20%,大三學生92人,占15%。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是持肯定態度的,但也還有少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是排斥的,這也說明思想政治課在教學方法上還有待改革,以吸引學生。[HJ*2] 3道德素質方面,對于“你無意中撿到一張飯卡、銀行卡或現金,你會歸還失主嗎?”這一問題,大一學生274人認為會,占46%,大三學生406認為會,占68%。這說明道德素質已從學生行為表現上外顯出來,體現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對于“你認為考試可以作弊嗎?”這一問題,大一認為可以的88人,占15%,大三35人,占6%,這也說明學生在考試的這種行為中沒有做到自覺嚴格要求自己,有待進一步通過教育改善這種狀況。 4文史知識類,主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從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閱讀過“四大名著”的大一學生357人,大三學生523人,可以看出大三的人數高于大一的。但對九一八事變的地點的歷史知識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夠準確。 5在藝術修養方面,通過答題發現學生的文藝欣賞水平有待提高。針對“對自己藝術素質進行評價”這一問題,大一67%的學生做出了非常低或比較低的評價,大三學生有47%做出同樣的評價;大部分學生希望有機會能夠學習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類課程。因此,學校在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藝術的熏陶,提升學生的內涵。 6在法律素養方面,對于“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課程對我們了解法律知識有用嗎?”這一問題,認為有用的大一學生374人,占63%,大三學生414人,占69%,還有部分學生對法律知識不甚了解,這也呼喚人文課程改革。 7交際方面,對于“我在社交上非常笨拙”這一問題,大三學生占32%,大一學生占24%;對于“習慣在食堂獨自吃飯”這一問題,大三學生占26%,大一學生占31%;對于“我基本在任何場合都隱瞞觀點”這一問題,大三學生占39%,大一學生占49%。這表明大學生普遍在交際能力上有所欠缺,教師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 8在宗教信仰中,有“三大宗教”信仰的學生超過半數,在認知中“信命”的大一學生235人,占38%,大三學生394人,占66%。說明哲學、歷史沒有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沒有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占據重要地位和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宗教信仰、掃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三觀”。 9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要是考察學生“三觀”的形成,即人文知識內化為思想行為。對于“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受哪方面的影響最深?”這一問題,回答家長、老師、朋友的大一學生233人,占39%,大三學生214人,占36%。這說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占了主體,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三觀”教育,使學校教育、課堂教育成為學生“三觀”形成的主渠道。四、結論
(一)研究的結論
1優化醫學人文課程結構,發揮人文課程主渠道的作用。優化人文課程,有的放矢地進行人文課程設置,開發學生需要的人文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如增加書法、繪畫方面等藝術課程;開設與醫學教育密切相關的社會醫學、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衛生法學等課程,以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在課程內容構建上,突出適用性和實用性。發揮政治課的思想教育的主導作用,加強愛國主義、“三觀”教育。
2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增加人文課程的師資力量。就目前來看,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資源不足,缺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在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中補充師資力量,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學生人文素質提升教育。在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中,人文知識主要由人文教研室的教師負責,但其實專業教師的職責更加重大。對于醫學生來說,跟他們接觸時間最長的是講授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帶教教師的個人言行舉止是最有力的示范,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學生的思想更是起到重要的榜樣作用。
3教學方法多樣化。目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方法偏向于單純地向學生灌輸人文知識,忽略了用人文知識去分析社會生活和醫學狀況,人文教育的深刻性、持久性和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應更多采用“以問題為基礎式”、“討論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里教師應是導師,通過閱讀材料來指導學生,鼓勵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觀點,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度[1]。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學法,如邀請哲學家、醫生、病人共同參加教學討論。 4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用人類在漫長社會生活中所積累的優秀文化成果陶冶人、教育人,使人在心理、觀念、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受到培養和陶冶,從而教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最終使人能和諧發展,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2]。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將其理論知識轉化為外在體驗,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要鼓勵和引導醫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溝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合作精神和應變能力[3]。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情感的陶冶、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倡導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技能+特長)×態度、自然景觀的耳濡目染、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等,使學生能夠隨時受到人文精神的啟迪,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營造多層面的校園文化。
(二)課題展望
1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校通力合作,合理設置。
2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與臨床應用結合起來,與臨床醫院接軌,培養實用型、技能型、職業核心能力強的人才。
3提升醫學生文化自覺意識與文化自覺能力,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在新時代的文化沖撞下,學會判斷文化優劣,有意識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余仙菊.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高教研究,2002,(1):109.
[2]邱高會,張俊.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對策新探[J].教育與人才,2009,(10):77-96.
[3]袁惠莉,徐進.對培養醫學中職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