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
[摘 要]本文對高校“占座”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即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借鑒其它學校采取的措施,增設座位,分時間段進行開放,提高館員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占座;原因分析
一、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產生的原因
每到考試季(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的時候,作為學生,通常會選擇圖書館進行復習的場所。一來學習的氛圍可以加強,提高學習的效率;二來可以和同學一起探討,交流學習方面的問題。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但是眾所周知,作為師生學習、科研重要場所的圖書館遠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館內座位資源有限,學生數量又寵大,這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這就導致“占座”現象的產生。所謂“占座”是指對座位資源以放在該位置的物品作為標識而占有優先使用權的行為。據報道,2008年1月13日復習大軍為搶座位,擠碎了湖南某大學圖書館的大門,大門旁邊的兩塊金屬牌匾也被擠凹。[2]浙江某大學的保安打開圖書館大門后,幾百名學生蜂擁而進,當這聲沒有硝煙的戰斗結束后站在一邊的保安仍驚魂未定!
二、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分析
“占座”現象對于圖書館來說是這幾年尤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圖書館受場地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于座位的需求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身的從眾心理(別人都去占了,我也得去占幾個座位)的主觀因素造成的。高校圖書館“占座”的不良后果主要體現為:一是養成不良的習慣,助長了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的不良風氣;二是破壞良好的學習氛圍,影響到他人的學習;三是引發學生之間的矛盾,影響校園的和諧;四是破壞了圖書館的環境衛生,加大了保潔和管理工作難度;五是浪費了教育資源,造成高校資源緊張的加劇。[3]
三、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做一名高素質的大學生
開設講座或開展活動,告訴學生“占座”會導致資源的浪費,讓學生思想上認清圖書館是公共資源,認識“占座”的危害,從而意識到“占座”的行為是不對的,是不可取的。無論是用書,水杯,包等物,或者是自己一人占幾個座位,甚至在桌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達到“占座”的目的,對于學校來說是要堅決制止這種行為的。
(二)借鑒其它學校采取的措施
“占座”現象并不是個別現象,無論是在專科院校,還是在本科院校都普遍存在,所以借鑒其它學校采取的措施,也不為一種好的辦法。如復旦大學圖書館制定“座位閑置20分鐘可易主”的對策;石家莊經濟學院圖書館開始通過搖號方式向中簽學生分配座位;武漢某高校圖書館要求學生進自習室憑學生證換座位號,一人一座。
(三)增設座位的供給數量
首先要爭取院校領導的支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長期無人使用的辦公室打掃干凈供學生使用,把圖書館座位留給那些真正利用圖書館資源來學習的學生;其次是通過壓縮圖書館辦公區域,增加自習室的,閱覽室的面積,延長開放時間,以解決“占座”這一現象。
(四)分時間段對學生進行開放
分時間段對學生進行開放就像限車牌單雙號,是為了緩解交通堵塞問題;像分時間段供水,以解決供水不足問題。以我院為例:大一新生每天晚上6-8點上晚自習,而大二,大三的學生是不需要參加的,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大二,大三的學生來圖書館復習;周未,大二,大三的很多學生在外面兼職,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大一的學生來圖書館復習;這樣避開高峰期,分時間段對學生進行開放,可以有效的避免“占座”現象。
(五)提高館員的管理水平
以我院為例:為了杜絕以物品來“占座”的現象,圖書館規定每位同學離開的時候請將書本,茶杯,書包等物帶走。如未帶走的,管理員一概收走,等第二天的時候,學生會陸陸續續來拿物品,這時候,我們就要耐心,細致的和他們講解:圖書館是公共資源,公共資源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并非是你用書占著就是屬于你的。這種行為既不文明,又浪費了公共資源,你占了座位,人卻不來,而其它同學來了,卻沒有座位,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是一種壞風氣的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來“占座”,使得圖書館原本安靜的地方,變成像超市,菜場一樣,吵吵鬧鬧,影響學生的學習,影響圖書館的良好環境。
總之,“占座”現象不僅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更是一種不文明的社會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學生與館員之間的關系,破壞了和諧,寧靜的校園。讓我們美麗的校園,不是在讀書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天,而是在哄鬧中,一群邁著快速步伐的學生,以“占座”為目的,飛一般的進入了圖書館。相反,如果大家能做到有序的排好隊,依次進入圖書館,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畫面啊。讓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占座”現象從此消失,還大家一片和諧,寧靜,美麗的校園。
參考文獻
1張莉.淺析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J].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4):47-79.
2.http://hn.rednet.cn/c/2008/01/14/1418086.htm
3童心成.對高校圖書館占座問題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