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元
摘 要:良好的科學素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科學素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作為一線教學的生物學教師,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改進教法、改進評價方法、重視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科學素質
在生物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教育方針所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群體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的多方面才能、素質、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樹立生物學觀點、環保意識等,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得到提高。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一方面要求課堂教學應該適合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注意讓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加強和提高科學素質。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復雜、最博深的科學。作為新世紀的帶頭學科,生命科學必將加快前進的步伐。為了跟上世界的這一大趨勢,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奮起直追。在全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教育工作者 應該挑起重擔,把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質放在首位,為我國生命科學學科的蒸蒸日上培養一批批的人才。
一、教師要有科學的教學觀
植物都朝著向陽的方向生長。賞識如同生命的營養,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生命本身應該充滿活力,學生好動是正常的,學生充滿疑問是應該的。生命科學更應該讓孩子多動腦筋,多發現問題,并鼓勵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探索,去解決問題。教師要關心學生的興趣,釋放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教師應及時的表揚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和有獨到見解的學生。科學的最基本態度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精神就是批判,尊重事實,勇于批判,樂于研究本身就體現著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大成功分解成許多小的成功,讓孩子跳一跳,夠的著,不斷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形成一種成功者的心態,而不是從失敗走向失敗,形成一種失敗者的心態。賞識性教育能讓孩子愉快的學習,有利于發揮他們的潛能,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快速全面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過程
生物學教學中應該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暴露思維活動過程,這是以往教學中常常輕易帶過的一個環節。生物學知識可以說就是一部生物史,不僅僅蘊含著生物知識,更蘊含著科學思維及科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體現著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生物學知識的獲得過程,既包含著前輩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無限艱辛,更閃爍著他們非凡的創造性思維的光芒。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物知識的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孟德爾兩個基本遺傳規律的創立等。教師應該充分揭露蘊含在教材中的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業務功底(知識基礎、動手能力),教學中的任何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教師應該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準確地、恰當地、以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展現教師思維的過程。所謂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生物概念或規律的時候,變未知為知之的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思維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受控于生物學教師,同時也反作用于生物學教師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是三個思維過程中的根本,是主體的思維過程,所以學生思維直接反應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初步狀,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三、通過實驗培養科學素質
在以往的實驗中,實驗材料、試劑都是書本上指定的,課前教師準備好的。實驗時,學生完全按規定的步驟進行。在這過程中,學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機械操作者,甚至到結束也沒有留下完整的印象。這種教學沒有給學生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和余地,也不允許他們有任何意義上的標新立異,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思考的獨立性。而現代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實驗,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方法,然后讓他們自己去主動查尋資料,弄清實驗原理,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這樣,就可使學生加深對實驗全過程的認識,提高實驗課的效率,也可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課中有好幾個實驗都要用到洋蔥根,這樣洋蔥根的培養就可以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除了按書上的方法培養外也可嘗試其他的培養方法,如“沙培法”等。在這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培養洋蔥根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又如,在做“滲透作用”這一實驗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學生自己尋找。課本上用的是動物膀胱膜,要大量獲得膀胱膜也并不容易。那么,能否用其他材料做半透膜呢?這時有人可能會想到用雞蛋膜、玻璃紙或魚鰾等,那么不妨把這些材料都找來逐個試驗,結果會發現雞蛋膜和魚鰾是較為理想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使學生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培養科學的探索意識
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現真理”。傳統的生物實驗是驗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從屬的、被動的地位,他們關注的是實驗結果,而對實驗的理弄背景和實驗設計的方法不假思索。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參與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驗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 逆向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大膽設想,讓驗證性實驗上升為探索性實驗,并且要為方案的他們創造條件,去探索、實施他們想要做的實驗,把主意力從注重實驗結果轉移到實驗方案的設計思路及方案的優缺點及改進方法等方面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思維及創造能力。 鼓勵他們通過實驗來解答,同時學生也自然而然的聯想到用同中方法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如果學生有興趣的話,就要鼓勵他們試一試。通過這一探索過程,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科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