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了解單獨二孩政策下大學生的婚育意愿,筆者在2014年3到6月對五所高校的婚育意愿進行調查,從擇偶標準、生育目的、生育數量、男孩偏好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某種程度上受新政策的影響,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共同點。
關鍵詞:婚戀觀;生育意愿;性別偏好
婚育意愿一向是重要的研究問題,尤其是在政府希望提高或降低生育水平的時候,婚育意愿更是制定國家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外發布,其中提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標志著延宕多年的“單獨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在這種政策下的大學生的生育意愿是什么狀況?對他們擇偶標準有什么改變?了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生育意愿,對當前搞好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數據與方法
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筆者于2014年3月到5月,選取了北京市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及天津市的南開大學、秦皇島的燕山大學等高校,共發放了3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286份,并且訪談了50位大學生,調查的內容涉及到被訪者的基本資料、婚戀觀念、擇偶標準、理想孩子數量、生育目的等等。本次調查的數據都委托同學、熟人,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得到,從而增加了被調查結果的可信性,也提高了問卷的回收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以北京為主,占比90 %,用天津南開大學和秦皇島的燕山大學的情況來檢驗北京的情況。
二、調查結果
1.擇偶標準
當前大學生擇偶往往帶著感性和理性因素,對于感性層面的因素是大學生在擇偶時自然被對方吸引,而沒有過多的考慮各種標準和因素,而擇偶標準往往是理性層面的東西,所謂擇偶標準是選擇婚配對象所要考慮的各項因素,特別是研究生以婚姻為目的,因此,往往從經濟條件、社會地位、人品性格、發展潛力、愛情、外貌、健康、年齡和學歷等諸多方面進行考慮,據調查顯示,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擇偶時考慮的因素順序基本一致,從高到低依次是,兩人的感情、人品道德、性格脾氣、能力才干。
從單獨二胎政策角度進行探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尋找結婚對象的標準略有不同,由于最新的政策規定,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獨生子女在擇偶時往往不會考慮對方是否是獨生子女,但是某些非獨生子女在選擇對象時,考慮到將來生二胎的因素。
李某(男,24歲):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獨生子女,將來可以生二胎。我們老了之后,有子女贍養,這樣過得也不孤獨,否則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將來很可能進養老院。
趙某(女,23歲):獨生子女也是我選擇對象條件之一,以后可以生二胎,最好是一男一女,免得出現各種獨生子女的弊端,同時,生育二孩家里也熱鬧一些。
2.生育目的
生育能滿足人們多種需要,既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還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安全需求等,因此生育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生育目的反映了人們的生育冬季和生育期望,是人們的一種生育價值取向,生育目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人們的生育目的由原來的養老送終、傳宗接代向家庭樂趣、精神慰藉等現代生育觀念發展。
從調查數據來看,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在生育目的排序大體一致,非獨生子女組,家庭和睦、增進夫妻感情,選項比例最高,占33%;滿足親子感情排在第二位,占19%;老有照顧,排第三位,占13%。而獨生子女組,家庭和睦、增進夫妻感情,選項比例最高,占40%;老有照顧,排第二位,占18%;滿足親子感情排在第三位,占11%。而傳宗接代、增加家庭收入都排在最后兩位。
從訪談情況來看,被訪談的大學生在回答為何生育子女時,給出了各種不同的回答,反映了當代的大學生關于生育的觀念和想法。
方某(女,22歲):孩子是我們愛情的結晶,是維系感情的橋梁,未來可能我和另一半的感情逐漸變成了親情,但是當我們一看到可愛的寶寶,肯定會想到此時戀愛的甜蜜。
馮某(男,25歲):我們這一代大多數都會進養老院,說心理話,還是還是希望自己能夠選擇社區養老,這樣經常可以跟老街坊、老鄰居一起聊天,自己孩子最好能在本地,到周末就回來看看。所以,生育孩子也是為了老了之后享受那份親情。
3.意愿生育數量
我國基本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因此,長期以來政府和學者們都很關注人們的意愿生育數量,特別是當前年輕一代中理想子女數。有兩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孩子,是絕大部分獨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而受到較好教育的夫婦其理想子女較少。從調查數據顯示,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大學生都傾向于生育1個,即使現在放開了單獨二胎政策,大家不再認為多子多福。
從訪談情況來看,即使在某種程度上放開了生二孩的范圍,但是高校大學生仍沒有多生育孩子的傾向,大學生在意愿生育數量上表現出很大的趨同性----少生優生,甚至個別的大學生有過不生的想法。
王某(女,24歲):我認為家里只有要一個孩子就可以了,因為生育了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現在養育一個孩子太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金錢,我從小到大接受了還不錯的教育,自然希望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相應的教育。
陳某(女,22歲):生孩子太辛苦,以后撫養更辛苦,所有的時間都被撫養孩子所占據。孩子小的時候,兩人天天圍著孩子轉,到孩子上了學,又得擔心孩子功課;到了孩子讀大學,又得擔心,能否找個好工作,接下來又得操心孩子婚姻大事,再接下來,我們就到了暮年,何必呢,兩人一輩子浪漫不是更好。
4.男孩偏好
性別偏好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失常的直接動力,這集中體現在生育中的男孩偏好。根據人口發展的一般規律,在自然狀況下,當出生嬰兒性別比在102--107之間時,才能維持兩性婚育年齡段人口之間的平衡。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嬰兒出生性別比已高達118.0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提高1.2%,這個數字已大大超出了嬰兒性別比的平衡范圍。性別偏好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是隨社會制度的變遷而發生變化。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多子多福,在導致人口激增的同時,也導致性別比失衡。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生育觀念在經濟、社會、教育、家庭發展的影響下,性別偏好逐漸發生著改變。調查數據顯示,只有5%的大學生認為一定要男孩,41%認為不一定。
從訪談的結果來看,大學生沒有傳統觀念的男孩偏好,有性別偏好的偏向于兒女雙全,不像以前那樣偏向于男孩。大學生群體長期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已經形成了理性的生育觀,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已然不存在,這實際上是他們完全認可男女平等的原則。
王某(女,21歲):現在大家思想都開放了,普遍沒有重男輕女這種思想,我覺得生男生女都一樣,男女都可以傳宗接代,都可以照料老人,關鍵是要孝順和有出息。
李某(男,20歲):當然是兒女雙全好,大家都說生男孩是福氣,生女孩是名氣,要有一兒一女,既有名氣也有福氣,他們以后也不孤單。當然我并沒有性別偏好,不管男孩女孩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三、結論
在單獨二孩的政策下,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擇偶意愿基本一致,但是少數的非獨生子女擇偶時考慮對方是否是獨生子女和以后家庭養老的問題;在生育孩子的目的方面,非獨生子女考慮更多的是家庭需求,非獨生子女考慮的更多的是將來個人的養老需求;在生育意愿數目方面,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看法一致,都是少生優生;對于性別偏好,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已經沒有明顯的男孩偏好。
當前,大學生即將步入婚育階段,這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結婚及生育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受單獨二胎影響,這也是衡量我國現階段婚姻家庭發展趨勢的視角之一。
參考文獻:
[1]陳勝利、張世琨.當代擇偶與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鄉居民生育意愿調查[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3
[2]齊明珠,文化交匯與生育文化演進.全國生育文化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下)[C].中國人口出版社
[3]風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現狀與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4(4)
[4]侯亞非、馬小紅.北京城市獨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8(1)
[5]周長洪:《關于現行生育政策微調的思考——兼論“單獨家庭二孩生育政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人口與經濟》2005(2)
作者簡介:王成,男,湖南郴州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12級人口學碩士研究生。
注:此論文受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資助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