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同于另一個國家、民族最根本的標志就是其文化的不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決定著這個整體內的每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進而影響著整個國家政治結構的構建,可以說文化是人類在宇宙間特有的性質,文化同時是社會人的全部產品,而且也是影響社會與個人的巨大力量 。
當今“為民”法院文化的創建必須破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文化,并以“公正、效益、便民”的文化為基本構成,其中“公正”是基礎,“效益”是目的,“便民”是載體,而且這種“公正、效益、便民”的行為必須以一種讓老百姓能夠接受并且感受的到的方式行使,并最終確保每個法官做到“無私無畏、司法為公、法言法語、司法文明”。基于“法院機制—法院文化—法官思維—為民行為”這樣一種層層遞進關系,所以筆者認為將“為民”行為上升為一種機制和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說“弊”:法官公正、效益與便民中的阻力
1.公正的障礙:偏幫徇私
法院的風土人情和運作體制直接影響著司法的公正。隨著目前我國法制的越來越完善,法官自身素養的不斷提高,法官主動接觸當事人,主動向當事人索要好處的情況已經不多見,相反當事人主動找到辦案法官,主動請法官吃飯,甚至給法官送禮的情況越來越多,法官往往會礙于人情或者覺得吃頓飯花不了多少錢不算是受賄而接受,殊不知這種行為對一個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會使法官在不自覺中偏幫一方當事人。另一方面,法院的辦案機制也為當事人接觸法官提供了便利條件,由于法律文書的送達一般是由案件的承辦法官來完成的,當事人就可以利用送達時和單獨法官接觸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所以說法官如果在開庭前就和當事人接觸,聽了當事人的訴說,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這對法官的居中公正裁判也是不利的。
2.效益的桎梏:機制僵化
效益對法來說有兩種作用:一是對法自身的作用;二是法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價值目標,即法對發展經濟的作用,我們通常所說的法的效益價值是指后一種
目前,大多基層法院雖然在編人數有70多人,但真正在一線辦案的法官卻很少,不少有審判資格的法官被調到了行政或者后勤崗位,長時間的清閑工作也助長了他們的懶惰作風;相反辦案法官在判案的同時還需要為送達,訴訟保全等一些訴訟事務性工作而煩心,如此也分散了他們的精力,降低了辦案的質量。
3.便民的阻礙:方式死板
由于每個案子和當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法官們在大的法律框架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來解決糾紛并采取靈活多樣的便民方式。但現實中基層一些法官在辦案過程中往往工作方式僵化,生搬硬套,比如說:現實中一些法官在庭審中不論是對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群眾都喜歡故弄“法律專家”的玄虛,一味把問題繁雜化,用一些當事人聽不懂的語言,如標的、他項等,使當事人覺得參加庭審是一件極為不便的事情。
二、求“根”: 傳統文化對法官審判的負面影響
1.公正問題的根源:人情文化
長期的農耕文明導致中國是一個特別講宗族血緣關系的國度,“人情文化”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就是“熟人文化”,出了事以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走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是通過“找熟人、托關系”的方式來解決,生活在“人情文化”里的法官也很難不受到這種不健康文化的侵蝕。“人情文化”產生于人心,成長于不良的機制,當這種“人情文化”滲入到了法院層面后,如果法院的抵制機制不強的話,就很可能會產生前面提到的徇私偏幫的司法不公現象。
2.效益問題的根源:衙門文化
衙門是封建社會里的一個特有名詞,往往給人一種機制古老、陳舊、腐朽、壞死的感覺,古代衙門里的官員做事往往存在著由于資源配置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辦事拖拉、不負責、僅以完成基本任務為目標的不良習氣,很少考慮自己完成的事情是否能夠真正給群眾帶來效益。這樣的一種思維和行為即形成了一種“衙門文化”。
“衙門”文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權責劃分的不科學,比如,大量的法官不去一線辦案,而去從事一些如“開會、寫匯報材料”等行政性的工作,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這也是由資源配置不合理這一舊有的“衙門文化”所產生的,如此才會給法院以“事多人少”為借口來為法院工作的低效率來開脫,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當事人的訴訟利益難以得到及時實現。
3.便民問題的根源:特權文化
在我國當前的法院中不少法官存在著特權思想,不能夠以一種平等的身份看待當事人,進而在言行往往以己為中心,即便有一些便民做法也很少考慮到當事人是否能夠感受的到,更不用說會花心思去考慮多層次當事人的需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說“這是我們法院考慮的事情”,如此就非常容易導致當事人的不滿,認為法官高高在上,在“講官話”。
三、尋“道”:建立新文化提升司法為民“軟實力”
1.以“透明分權機制”創“公正文化”
1.1建立“大透明”機制
筆者認為司法透明分“大透明”和“小透明”,“大透明”是將司法活動的全部過程在向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的同時也向社會公開,而“小透明”僅僅只是向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如今我國的“小透明”已經做得比較好了,如立案、庭審、裁判文書等方面的公開透明,但在對社會公開方面還有所不夠,為此設計的旁聽制度由于時間、交通等方面的原因,社會民眾一般很難去行使該權利,導致旁聽制度形同虛設。所以我們可以嘗試采取建立“案件事后公開制度”,具體做法是以立法的方式規定在庭審結束時法官應當詢問當事人是否同意將該案以化名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并將其記入開庭筆錄并由當事人簽字,如果當事人雙方皆同意的話,結案后就由該案書記員將案卷移交辦公室,由辦公室組織編寫案例并在法院網上公布,如此民眾就可以在休息日在家里方便的了解到了法院的辦案過程,這樣就可以把司法“大透明”理念落到實處,有了群眾的監督,司法上的人情交易也將會得到有效遏制。
1.2分出審判法官的訴訟事務性權力
公正司法要為法官“居中審判”創造條件。由于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時常利用和法官單獨接觸的機會與法官發生交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將送達法律文書、訴訟保全、調查取證、排期等這部分訴訟事務性權力從審判法官手中分離出來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這么做可以切斷審判法官和當事人在開庭前接觸的唯一機會,使法官不用礙于人情而左右為難。具體的做法是可以在立案庭增設專門的負責訴訟事務工作的人員,由他們先從立案法官處獲得案卷,送達完畢后在將案卷移交給審判法官并告知審判法官開庭的時間。
1.3分出審判法官對書記員的管理權
現在很多基層法院的書記員都是固定的跟著某一個或幾個法官,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書記員就是法官的下屬,但現實中書記員一般都會對帶自己的法官以師禮相待,久而久之,書記員往往會對法官言聽計從。所以在法官的一些違法違紀行為中,書記員就很有可能在其中起到“幫兇”的作用。解決該問題的具體做法是我們可以將書記員統一交由立案庭來管理,書記員屬于立案庭的人,而不屬于審判庭的人,開庭時書記員由立案庭隨機分配審判法官,如此書記員與審判法官之間的從屬性將會大大減弱,進而削弱審判法官徇私的能力。
2.以“優化資源機制”創“效益文化”
2.1法院內部資源的優化
法院的人員分配問題是影響效益的首要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們應該打破舊有的資源分配機制,將人力資源向在一線辦案的法官和書記員傾斜,減少辦公室、政工科等一些后勤行政部門的人員,并將有審判資格的法官分為審判法官、調解法官和執行法官,不同種類的法官拿不同的津貼,并暢通各類法官之間的流動渠道,如此做既充實了在一線辦案法官的人數,又使得一線法官內部有了更為細致的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從而實現工作的“專而精”。
2.2派出法庭資源的優化
派出法庭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群眾就近打官司,但目前派出法庭的人員“走讀”現象比較嚴重,有時候是辦公室在法庭,做事在院里,住在家里。對當事人來說是去法庭經常是找不到人,打官司要往返于法庭和法院之間,浪費了資源;對法官來說是辦公分兩頭,有時候要在法院開庭,案卷卻在法庭辦公室,無奈之下又只能在把司法資源用在路上了。針對這一問題的具體做法是可以根據各地的交通情況有選擇性的裁撤一些派出法庭,保留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的派出法庭,將派出法庭中的法官充實進業務庭,如此就可以對司法資源起到優化作用,減少資源的浪費。
3.以“多樣服務機制”創“便民文化”:
3.1法官入大學,以教育促平等思維
當前法官的平等思維是“為民”法官文化的創建最為重要的一節,只有法官能意識到“權為民所用”,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夠使“不公正、不效益、不便民”的現象失去生存的土壤。平等思維的培養應該從教育入手,因為法官在工作中往往是當事人請求的對象,久而久之就會使法官的思維發生偏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定期對法官進行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雖然目前我國的法官培訓并不少見,但多是法院系統內部自己組織的,如此就存在一個弊端,大家都是法院的人,誰又能夠保證自己的心中沒有一點特權思維呢;那么這種培訓對法官平等思維的樹立效果恐怕不會太明顯。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在法院內部培訓的同時,讓法官也進入大學學習;相對于國家機關來說,學校往往會少一分世俗的等級性,多一分知識的平等性,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對培養法官的平等思維有積極作用的。
3.2調解前置,以調解促服務
訴訟程序一旦啟動,對當事人來說最方便的就是以調解的方式結案,因為調解結案可以不用進入二審程序,并最大限度的避免執行過程中的各種繁瑣程序,可以說當今如何增加調解率已經成為所有法院的目標之一,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增設調解程序來增加調解率,使調解工作不僅僅發生于庭審結束以后,同時也發生于立案階段和庭審前階段。具體做法是在庭審之前增加一道調解程序,由前面提到的訴訟事務性法官來進行調解;另外還要把法官的調解率和法官工作業績相掛鉤以激勵法官對調解的工作積極性。
3.3以多樣化的工作方式促進“便民”文化
在司法實踐當中法官遇到的案子和當事人是多層次的,每個當事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心中長存“便民服務”思想的法官在具體工作中就不會采用“一刀切”的草率工作方式,而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最有利的便民措施。比如:對律師或者知識分子法官可以多用一些專業術語,而對一般的群眾則應當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比如,對受了損害卻沒有證據的弱勢群體,我們不應該像平常一樣簡單依法判決了事,而應該多做當事人雙方的工作,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積極尋找其它途徑(如調解)為弱勢群體多爭取一點利益。
在訴訟程序中,便民措施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不是所有的訴訟程序有一定要采用靈活多樣的便民措施,筆者認為在送達、調解、訴訟保全等訴訟事務性工作方面可以采取多樣化的便民手段,但是在庭審階段還是應該按照規范化的要求去操作,不打折扣,以體現司法的威嚴和公正。
總而言之,“分權制衡”、“優化資源”、“服務便民”機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破除“官本位”的“人情文化、衙門文化、特權文化”,以實現“公正、效益、便民”的“為民”法院文化。
四、結語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法治化建設也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期間經歷的社會轉型對法院文化的沖擊不可謂不大。伴隨著“以人為本”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口號的提出,“為民”這一法院文化越來越顯示出他的重要作用。應當認識到“為民”法院文化的構建,方法肯定不局限于我所說的那些,這就需要優秀的法律人才根據時代發展不斷的去開拓創新,所以說在新的世紀里 “為民”法院文化的創建將會成為未來法院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環。
作者簡介:汪宇翔(1987-),男,江西九江潯陽,供職單位:中共九江市委黨校,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及其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