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艷
一、案情概要
日前,中國法院網公布了一條案例:李民拿著一張借條,向法院起訴謝榮,要求其償還借款60萬元。因李民沒有其他證據證明其向謝榮交付60萬元借款,該案被法院一審駁回李民的訴訟請求。筆者日前代理了一起類似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原告楊某訴稱借款38.6萬元給被告夏某,有借款人夏某簽字確認的一張借條為據,借條載明:今借到楊某現金38.6萬元,在2013年4月30日還清。還款期限屆滿后,被告未還款且杳無音信,下落不明,原告楊某遂訴至法院。法院受理后查明被告夏某確下落不明,需公告傳喚應訴。在辦理公告送達應訴材料和傳票前,該案的審判法官要求筆者補充提供證明借貸關系存在的證據如出借人的支付能力等。為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筆者補充提交了相關的證據。目前本案正在審理中。法院該如何認定原告楊某與被告夏某之間的借貸關系?又如何保護未到庭的夏某的合法權益呢?現筆者就相關問題做如下淺析:
《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借款合同采用書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該條規定,公民之間的民間借貸為不要式合同,當事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民間借貸的資金大多屬于民間自有的閑散資金,且借貸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多存在某種信賴關系,如親屬關系或同事、同學等社會關系,在借貸形式上表現出簡單和隨意性,往往不簽訂書面借款合同,而僅由借款人給出借人出具一張內容簡單的借據。但一旦雙方之間產生矛盾,彼此關系惡化,借款人很可能就矢口否認,出借人訴至法院往往也只有一張借條作為直接證據。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借條進行證據認定,對案件的處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那么,在上述案件中,原告楊某出具的借條能否證明雙方之間借貸關系的存在呢?目前,對于借條在民間借貸案件中的證據效力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借條是書證,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成為物證,根據2002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條“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一)書證原件或者與書證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副本、節錄本;”之規定,書證的效力優于其他證據;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原告楊某出具借條證實了被告夏某的借款行為,已經做到了自己的應有舉證義務,被告夏某如果對此借條持有異議或者認為自己并非借條上簽字的人,那么此時就應該由被告夏某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而且根據一般的生活常識,如果雙方不存在事實上的借貸關系,借款人也不會隨便給出借人出具借條。本案被告夏某經過法院公告傳喚,逾期未到庭參加訴訟,系自己放棄舉證質證的權利,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這種觀點為出借人的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之規定,民間借貸是實踐性合同,借貸合同的生效應當以出借人給付借款為條件,不能僅憑一張借條就認定借貸關系的成立,原告楊某應當就履行了“提供借款”義務承擔舉證責任。且在本案中,被告夏某未到庭,原告楊某還應提供證據證明自己所訴訟的被告夏某就是在借條上簽字的借款人夏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之規定,如果原告楊某單憑一張借條,舉不出已經提供借款的證據,且無法證實借條上的借款人就是自己所訴訟的被告夏某,應由原告楊某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責任。這種觀點為借款人的觀點。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民間借貸案件的借貸事實發生非常復雜,情況各不相同,應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案件中,應在關鍵證據的證明力上,從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法官應向原告闡明民間借貸是實踐性合同,原告楊某應對借款人是被告夏某,且已將借款支付給被告夏某承擔舉證責任。法院在審理過程中,要進一步調查出借人的出借能力、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經過等因素綜合判斷。
二、筆者的觀點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近年來,民間借貸融資總量不斷的上升,單筆發生額不斷擴大,成為民間資本投資的重要渠道。隨著民間融資供需矛盾的不斷加大,民間借貸法律關系越來越復雜,案件事實的認定困難加大,筆者認為應根據民間借貸是實踐性合同的特點,謹慎認定借條的證據效力,對于主張現金交付的借貸,應根據交付憑證、支付能力、交易習慣、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之間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經過等因素綜合判斷。由于我國并未有類似國外現金交易法的規定,并未強制要求大額款項支付必須以銀行走賬的方式進行,因此在出借人主張的大額現金交付,除了借條沒有其他證據的,則還需要通過審查出借人自己的經濟實力、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債權債務人之間的關系、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交易習慣及相關證人證言等因素來判斷當事人的這種主張是否能夠成立。對于小額借款,出借人具有支付能力,如果當事人主張是現金交付,除了借條又沒有其他證據的,按照交易習慣,出借人提供借條的,一般可視為其已完成了舉證責任,可以認定交付借款事實存在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 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第七條的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過程中,要依法全面、客觀地審核雙方當事人提交的全部證據,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