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寧
摘 要:未成年人作為自然人主體,享有隱私權,未成年人的親權人、監護人、學校及教師等相關權利人,對未成年人的隱私享有知情權。未成年人的相關權利人知情權的行使必然與未成年人隱私權發生矛盾和沖突。這種沖突的解決,需要加強和完善現行相關的隱私權立法,不斷豐富協調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相關權利人知情權沖突的基本原則,也需要加大法制宣傳的力度,革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和育人模式,提高人們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理念。
關鍵詞:未成年人隱私權;知情權;沖突與解決 ;法律法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生活的復雜程度在逐步加劇,各種誘惑則不斷增多,因而,社會對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難度在相應增大。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權這兩個互不包容的權利,從它開始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著沖突的基礎。當前,對未成年人的家庭監護權和未成年人自身隱私權的碰撞已經浮出水面,深層次的沖突趨于表面化、激烈化。這已經成為法學界、司法界和立法界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我國《民法通則》鐘雖然未對隱私權進行獨立立法,但隱私權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已得到了我國法律實務界和法學理論界的普遍認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系列的相關《意見》、《解答》中對隱私權的保護作了明確規定。一般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批露和公開的權利。”其主要內容包括:(1)個人生活安寧權。(2)個人生活情報保密權。(3)個人通訊秘密權。(4)個人隱私利用權。但是隱私權利用不得違反法律,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
二、監護人及其知情權
2.1監護人的含義
“監護是指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法律制度”。履行監護職責的人,稱為監護人;被監督、保護的人,稱為被監護人。
2.2知情權的含義
知情權又稱為“知的權利”、“知悉權”或“了解權”。這些感念是由美國新聞記者肯特·庫帕(Kent Copper)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最先提出的。其基本的含義是“公民有權知悉、獲取官方和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權利,政府則富有將非法律特別限制的一切情報、信息公開的義務”。
三、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的沖突的原因分析
3.1 未成年人總體上的權利意識缺失
近些年來,未成年人的權利意識也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的權利意識薄弱,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固有權利,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面對監護人的侵權行為,更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權益。
3.2 現行法律制度的缺失與不足
隱私權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已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尊重與保護,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去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都明確肯定了隱私權為自然人的一項基本人格權。我國現行法律都尚未將隱私權確定為一項獨立的法定權利,隱私權依附于名譽權,對隱私權的保護仍需要借助于名譽權的保護來實現②。
四、解決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沖突的設想
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的沖突,多為監護人行使知情權時為不能把握合理的“度”,侵害未成年人隱私權而引起。為解決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所引發的沖突,提出如下設想:
第一,加強和完善隱私權立法,為解決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提供直接的法律保障。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單行法規,提高人們對信息等隱私權保護的意識。通過相應的司法解釋明確未成年人隱私權的概念、內容及侵害未成年人隱私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
第二,不斷借鑒和總結國內外實踐經驗,豐富協調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的基本原則。如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所提出的解決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的“利益衡量原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第三,加強法制宣傳、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要花大力氣加大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普法力度,提高其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監護人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未成年人,自覺實現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知情權的合理平衡。
五、結語
在當代社會,隱私權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廣泛認同和保護,并成為憲法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格權。當前在我國,公眾的隱私權觀念還非常淡薄,雖然侵犯公民隱私權的事件經常發生,但沒有意識到隱私權受到了侵害,侵權行為人也多未意識到其行為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尊重、維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觀念就更加淡薄了。在此情況下,深入研究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法律理論,對于我國隱私權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公民隱私權維護意識,保護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五版.
[2]翁國民、汪成紅:《論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J],《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
[3]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群眾出版社 1997年版.
[5]劉藝:《知情權內涵初探》[J],《法制與法》2007年第一期.
[6]劉洛娜:《論隱私權與知情權及其二者的關系》[J],《行政與法》2003年第一期.
[7]張新寶:《人身權法論》[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