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曉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述
我國《合同法》第42條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該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可見締約過失責任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
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并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于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所謂先合同義務,又稱先契約義務或締約過程中的附隨義務,是指自締約當事人因簽訂合同而相互接觸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雙方當事人依誠實信用原則負有協助、通知、告知、保護、照管、保密、忠實等義務。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特征主要
1.法定性。締約過失責任是基于法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民事責任。只有當事人的行為符合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規定的情形之一,并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才應依法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2.相對性。締約過失責任只能存在于締約階段(也稱先契約階段),即合同訂立的磋商階段,而不能存在于其他階段。同時,締約過失責任也只能在締約當事人之間產生。
3.補償性。締約過失責任的補償性,是指締約過失責任旨在彌補或補償締約過失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害后果。我國合同法第42條,將損害賠償作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救濟方式,就是締約過失責任補償性的法律體現。締約過失責任補償性是民法意義上平等、等價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市場交易關系在法律上的內在要求。
三、我國法律中締約過失責任的缺陷
我國現行合同法中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陷:
1.對締約過失責任規定的主觀原因過窄。我國現行《合同法》第42條對締約過失責任采列舉式界定,即“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2.對締約過失責任規定的適用范圍過窄。從我國現行《合同法》第42、43條規定和我國合同法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定義可以看出,締約過失責任適用于因一方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的過錯,致使合同未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使合同相對方受損的情況。
3.對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范圍未作明確規定。我國現行《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4.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概括不全面。從我國《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可以看到,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只是規定了三種,沒有全面概括。
5.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舉證責任未作明確規定。在締約過失責任的舉證責任方面,我國合同法沒有區分締約過失不同的情況,未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舉證責任予以明確規定,給司法實踐帶來了操作上的困難。
四、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完善
我國現行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缺陷,給理論界和實踐界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混亂。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制定我國的統一民法典。“必須通過對民法規范的系統化、法典化的編纂,來充分發揮民法體系的內存邏輯力量”。完善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應對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原因進行擴展。我國現行《合同法》第42條第(一)項和第(二)項的具體描述中只強調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故意與主觀惡意(一般也是指故意),建議修改《合同法》第42條,將該條第(三)項修改為“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從而,明確將過失也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范疇,增強締約過失責任立法的嚴謹性和可適用性。
2.應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進行擴展。建議將我國現行《合同法》第43條之“無論合同是否成立”的表述修改為“無論合同是否生效”。因為對于附條件、附期限或法律規定完結特定手續才生效的合同而言,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時間是不一致的。故有必要頒布司法解釋,將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擴大至合同雖有效成立,但還沒有生效。這樣規定的好處是,從雙方為締結合同進行接觸、磋商開始,直到雙方取得一致而訂立合同,進而至履行合同為止,可以向合同當事人提供全面、周到的保護,避免合同成立后,一方當事人因為另一方當事人在締結合同過程中的過錯受到損害,欲要求賠償卻苦于沒有依據的情況發生。
3.應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做出明確規定。因我國合同法未明確界定損害賠償的范圍和對信賴利益的界定,在司法實踐中易造成諸多的爭議。建議通過以頒布司法解釋的途徑,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判令締約過失方賠償損失,應實行完全賠償原則,但同時也應予以適當的限制。
4.應全面概括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建議將“違反初步協議”、“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違反有效的要約邀請”、“違反強制訂約義務”等四種類型的締約過失責任明確列入司法解釋,以彌補我國合同法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類型的不足。
5.應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舉證責任做出明確規定。針對我國現行合同法在舉證責任方面規定的不足,建議頒布司法解釋,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舉證責任按不同的情形予以不同的規定,以解決司法實踐中執法尺度不易確定的問題。締約過失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也應適用民事責任的一般舉證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由受害人承擔對方過錯的舉證責任。
五、締約上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
所謂違約責任,是指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締約上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體現在:
1.發生的時間不同。締約上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締結階段,違約責任則發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
2.性質不同。締約上過失責任是一種法定的損害賠償責任,其目的是解決沒有合同關系的情況下因一方的過錯而造成另一方信賴利益損失的問題;違約責任則可以由當事人自行約定,如當事人可以約定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和數額等。
3.賠償范圍不同。締約上過失責任賠償當事人的信賴利益損失,以求回復到先前的狀態;違約責任則賠償當事人的期待利益損失,目的在于達到猶如合同全部履行的狀態;在具體的責任形式上,締約上過失責任表現為單一的損害賠償責任,而違約責任則表現為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和實際履行等。
4.損害賠償的限度不同。基于違約責任而產生的損失賠償原則上不能超過違反合同的一方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所可能造成的損失;在締約上過失責任中則不存在這樣的限制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