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茜
一、遺囑的含義及其分類
所謂遺囑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遺囑是指死者生前對于其死后一切事務所作的處置和安排,包括政治、經濟、身份、財產、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狹義的遺囑,即繼承法上的遺囑,是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規定處分自己的財產及安排與財產相關的事務,并于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
遺囑方式是涉外繼承的形式要件,是指立遺囑必須具備的法定形式和程序。
遺囑方式的有效性,一些國家不分動產和不動產,統一規定應適用的法律,一般采用屬人法或行為地法為準據法,其中又可分為:
(1)首先依遺囑人的屬人法,如果屬人法認為遺囑方式無效而立遺囑地法認為有效者,則依立遺囑地法。
(2)只要屬人法和立遺囑地法有一個認為遺囑方式有效,該遺囑就有效。
另一些國家將動產與不動產區別開來,分別規定應適用的法律,即不動產遺囑方式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遺囑方式適用的法律。
二、遺囑內容和效力的法律適用
在國際私法實踐中,關于遺囑內容和效力的法律適用,通常有以下幾種主張:
(一)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本國法。在遺囑繼承中,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即一個人立遺囑后由于種種原因改變了國籍,因而其死亡時的國籍和立遺囑時的國籍不一致。這樣,便提出立遺囑人所立遺囑的內容及效力是依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的本國法,還是依立遺囑人死亡時的本國法的問題。各國對此作法不一。有的國家主張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的本國法,有的國家規定適用立遺囑人死亡時的本國法,有的國家規定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本國法或其死亡時本國法均可,但以先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本國法為條件。
(二)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住所地法。有些國家認為,繼承及遺產是與死者的住所有密切關系的,因而主張遺囑的內容及效力依立遺囑人的住所地法。不過,有的國家主張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法,有的國家則主張適用立遺囑人死亡時的住所地法。
(三)有關動產的遺囑適用被繼承人的屬人法,有關不動產的遺囑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不過,在有關動產的遺囑繼承方面,它們對屬人法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對屬人法到底是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的屬人法還是立遺囑人死亡時的屬人法也有分歧。
(四)適用遺產所在地法。南美洲一些國家從繼承屬于物權范疇的觀點出發,主張遺囑繼承應依遺產所在地法。
(五)適用被繼承人選擇的法律。例如,1995年《意大利國際私法制度改革法》第46條第2款規定:被繼承人可以通過其遺囑中的明示條款選擇其慣常居所地法律適用于其所有財產的繼承。
三、遺囑方式的法律沖突
關于立遺囑人能力的法律沖突,一般認為應適用立遺囑人的屬人法,但有的國家適用立遺囑人的本國法,有的國家適用立遺囑人的慣常居所或住所地法,還有的國家規定對在本國境內的不動產的立遺囑人能力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如適用立遺囑人的屬人法,當立遺囑人立遺囑時與死亡時的屬人法不一致時,多數國家規定適用被繼承人立遺囑時的屬人法。在各國法律上明文規定了采用哪些方式設立的遺囑受到法律的認可,涉外的遺囑繼承形式要件也被稱作為遺囑方式他必須具備法定形式和程序。在現代的國家里由于各國國家在法律傳統史實、文化背景及地理、風俗等方面的差異,遺囑方式上具體的規定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相同名稱的遺囑方式,它的內容也不完全相同如:
(二)無公正遺囑形式,如日本、法國等國家都采用的是無代書遺囑的方式規定的。
(三)對各種遺囑方式的適用的條件和有效成立規定的不同,如
(四)即使相同的遺囑方式,使用的對象也可能是不同的。如
隨著法學界對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突破,民商事交往的不斷進步,涉外遺囑繼承不斷地顯現出各自的不同,近幾年我國也不斷地探究遺囑的法律適用問題,在探討的過程中也層出不窮地有各自的觀點和說法,有關采用分割制還是同一制的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但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論斷,我們應當進一步分析論證,得出有效能的論證,不斷完善我國的立法和法律。
四、遺囑適用問題的國際視角的分析
(一)同一制。也稱單一制,即不區分動產和不動產,而將遺產作為一個整體來確定準據法。當今,采用同一制的國家很多,比如說有美國、古巴、意大利、韓國、土耳其、英國、埃及、波蘭等等國家,其中波蘭在1966年《國際私法》第35條規定:“遺囑及其他因死亡而成立之行為,其成立依為法律行為時死者本國法,但行為方式,遵守行為地法規定的,均有效。”這此規定相對于其他國家準據法范圍較大。意大利的1978年《民法典》第23條規定:“適用于死亡繼承的法律中,死亡繼承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本國法,不論其財產在何處。”
(二)區別制。也稱分割制,是指將遺產分成動產和不動產,對動產和不動產分別適用不同的沖突規范所指向的實體法。當今,也有一些國家采用的是區別制,如:德國、日本、匈牙利等國家。
(三)兩種體制的區別。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兩種形態的并存,要以分析和判斷地看待,既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給予其中一種的肯定或否定。在社會的發展趨勢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同一制源于羅馬法中的“概括繼承主義”此繼承制度著重要求與被繼承人之間相聯系的債權、債務或其他權利義務之外,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全部財產和其相應的權利義務。區別制它在19世紀占據主導地位,該制度又有不同人們的見解其中承認此制度的人們認為,動產與不動產調整法律關系實體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們彼此的差異,他們是具有不同屬性的制度。從而致使人們聯系中又有區別對待和分析。
五、我國遺囑繼承法律適用問題及完善
我國《繼承法》第36條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條約協定辦理”。可見,《繼承法》規定中沒有明確規定是用哪種繼承的方式,也沒有區分遺囑的內容和效力等。在我國遺囑繼承方式的法律適用上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采用了區別制,但還是不能在實踐中得到相應的體現。遺囑繼承的有關規定還應不斷的完善,從我國立法和司法總體看,兩種體制的特點和以后的發展趨勢,采用同一制更為貼切和合理原因是(1)遺囑方式的統一適用一個法律,避免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法律存在實踐中的不適應,而且簡化了法律適用的過程。反之,如果采用區別制不僅影響法律的一致性使涉外繼承復雜化。(2)從立法的角度出發,采取同一制的同時,應當考慮符合下列情形的即為有效: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的行為地法律;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或者死亡時的住所地法律;立遺囑人立遺囑或者死亡時的經常居住地法律;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或者死亡時的本國法律;涉及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