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麗
一、我國《合同法》 中關于期待利益的規定及其概念
我國《合同法》 第 113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雖然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明確出現期待利益的概念, 但是提到這種利益是合同履行得到的利益,并且限定了不能超過訂立合同時所能預見的范圍。期待利益是指當事人想通過訂立的合同履行后所能得到的利益的總和。
二、期待利益的特征
通過對期待利益含義的界定,分析期待利益所具有的特征:
1.期待性。期待性是期待利益所具有的明顯的特征,因為期待利益是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到合同的履行完畢后所能得到的利益,這是當事人對于合同履行后利益的一種期待。這種期待性不是隨意產生的,是根據合同訂立時的內容和目的而確定的,而不能在確定期待利益的范圍時隨意假定,所以說這種期待性是正當的。在違約行為發生以后,期待利益在一般情況下是根據守約方的期待情況來確定,目的是能夠補償其所受的損失。合同法并不是對于合同所產生的損害都給予賠付和補救,要從合同的性質和目的出發,是對受害方訂立合同時合理的預見性的利益提供補償。當然可以表述為在合同中雙方期待可以得到的利益,相對而言,就是在合同解除時,合同雙方可以預見的損失,他們是在不同說法中相同的部分。
2.未來性。期待利益是具有未來性的。這是因為期待利益不是權利人現實中已擁有的現實利益,而是對未來情況的一種期待,通過合同的履行能夠實現的利益。這也就說明了期待利益不是當事人已經擁有的現實的利益,而是當合同利益不能實現時,通過違約方的補償所能彌補的利益。所因此,這種未來性是間隔于合同訂立與合同解除時間之差,合同的履行是期待利益產生的橋梁,使其具有了未來性。
3.現實性。雖然期待利益是一種未來的利益,在合同訂立的當時雙方當事人都沒有實際的占有這份利益,但是并不代表期待利益沒有現實性,它不是人們的想象和臆斷。在合同能夠得到履行時,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期待的利益是能夠實現的,到那時就轉化成了現實的利益。雖然在損害的理解和形式上和其他的利益不同,但是這對于當事人的利益來說是無差別的。所以說期待利益是具有現實性的。
4.確定性。盡管期待利益不是權利人實際享有的利益,而是一種期待的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不是沒有任何范圍限制的。一般情況下,合同雙方都會做充分的準備,采取正當的措施,保障它的實現。從法律角度講,法所規定的損失都應該是確定的,法不可以自己去臆斷或者提前預支損害,這真是和法調節的滯后性相對應的,否則,不能要求賠償。期待利益之所以能確定的現實依據則是交易的習慣或者市場的發展狀態,損失在現實中是有過存在的,只是在此還未發生。所以,當期待利益當具備了實現的機會就轉化為實際利益,這個機會就是合同不能正常履行,說明了期待利益的確定性,另外期待利益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也是其確定性的一種表現。
5.延展性。期待利益不是一個本身可以單獨存在的利益,它是它是以一定的現存財產為依托的,是通過訂立合同時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產生的增值利益,是現有財產的一種延伸擴大。
三、期待利益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期待利益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為了更好的理解其含義和其他相似概念進行區別比較。
1.期待利益與可得利益。期待利益和可得利益是一對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二者都是合同中當事人想通過訂立合同得到的利益,并且都具有期待性。但是二者也是互相區別的,期待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通過合同的履行想得到的所有的利益之和,包括合同的履行和通過合同得到的利益,而可得利益對于當事人來說只是想通過合同的履行得到的利益的部分,并不包括合同履行這個實際行為,所以說在范圍上講,期待利益是大于可得利益的,期待利益損失得到賠償的狀態是合同達到完全履行的同等要求,也就是說實現期待利益就等同于合同的履行,而可得利益只是當事人通過合同的履行利益能夠增長的部分。
2.期待利益與信賴利益。當事人的意思合意是合同成立的基礎,期待利益是產生于當事人的合意之后的,那么期待利益也是合同法所保護的重要利益。期待利益的保護是著眼于合同的履行,使得債權人的權利能夠達到實現的同等狀態。這就是說明當事人在合同履行后得到的是自己為合同支付的費用或者財產,這部分是合同的成本,另外一部分是通過合同得到的利益。那么期待利益的損失也是通過這兩部分來計算的。而對于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有眾多的不同之處:在產生的條件上,期待利益要求的是合同能夠有效成立,能給予當事人對期待利益的有根據的期待,而信賴利益是在合同訂立時不能產生效力或者不能成立的情況下的;在保護的目的上,期待利益是為了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所能夠期待預見的正常的利益范圍之內的利益,而信賴利益是維護當事人雙方信賴的基礎以及因為這種信賴而支付的財產性價值;在賠償的范圍上,期待利益是債權人為了訂立合同所支付的所有的費用以及不能履行合同時受到的利益的損失,而信賴利益的賠償只是失去了另外不能締結合約的機會所造成的損失,或者另外締結所造成的利益差額;賠償所能達到的狀態,期待利益賠償后能夠達到和合同完成時達到的狀態,而信賴利益的賠償只是對這種違約行為的補償,不能達到完全相同的狀態。
3.期待利益與損害賠償。利益和賠償二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利益和損害是相對而言的,利益是相對一方而言,是在權利人對履行合同的期待,但它受到了侵害,不能得到實現時,對于權利人本身已經不再是一種利益,而變成了損害,因此,期待利益受到侵害時就產生了損害賠償,這時候期待利益就要通過這中賠償達到當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在合同法中,損害賠償的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是實現的,能恢復原狀的恢復原狀,不能直接恢復的以財產的賠償形式實現。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為了使受害者的利益能夠達到和實現其利益一樣的狀態。但是期待利益本身不僅僅是為了財產的利益,其含義中有合同履行的部分要求,這是損害賠償不能代替的。所以二者有區別的。
4.期待利益與返還利益的關系。期待利益是債權人由于合同不能按照原來的約定履行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利益,而返還利益首先應該有不當得利存在,一方由于沒有正當的理由或者合法的行為而獲得的利益,這樣使得利益原來的所有人受到損失,這樣的返還利益主要是維護原本的正義,還回利益本來的面貌,而期待利益的損害賠償是把當事人的的利益達到與合同履行的狀態,從本質上講,返還利益實質上是想恢復利益的原狀,這種原狀不僅僅是指原來一模一樣的狀態,還包括數量的恢復和總量的平衡,但是期待利益的賠償實質上已經不是利益的原來狀態,因為合同的履行必定會引起利益分配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種變化。概括而言,返還利益和期待利益的產生條件不同,返還利益是建立在不當得利的情況上的,期待利益的產生是比較寬泛的,當事人對自己訂立的合同都是有期待的,那么就會產生不當得利;保護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返還利益是維護了公平正義,不能讓任何人因為不法行為或者不當行為得到利益,期待利益是維護了交易,維護了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