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一、夫妻共同財產概述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其第二款提出了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權”這一概念并以“平等”的要求對其做出了規定。同年12月25日頒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一)》)第17條規定:“婚姻法第17條關于‘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應當理解為:(一)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該解釋沿用了《婚姻法》第17條“處理權”的表述并對其行使做出了規定。上述法條是我國婚姻法中關于夫妻共同財產“處理”和“處理權”的規定。?但是,此處的”處理權”應該作怎樣的理解?其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對此目前還沒有一個相對較為統一的觀點。
二、處分權概述
“民法上的處分權是所有權的積極權能之一,從廣義上解釋,應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但是對于《婚姻法》第17條第2款所規定的“處理權”,其內容應該遠遠不限于上述民法中的這兩種處分行為。根據日常婚姻家庭生活的實際需要來看,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權行使的具體表現形式還應包括夫妻雙方共同占有、控制和掌握共同財產。婚姻法中的處理權,其實質正是所有權支配性的體現。處理權在其本質上體現為所有權,但是因為兩者的權利客體不同所以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在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享有和行使各種權利,不需要征得其他人的同意,其自身有獨立的選擇權和完全的決定權,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共同財產釆取其所需要的措施、實施其所愿意的行為;同時,這樣一種產生于夫妻雙方和其共同財產之間的關系,正是典型的人與物的關系,是可以確定的、客觀存在的、可識別的權利主體與財產之間的關系,因此,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的處理權,其實質就是對共同財產的支配,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所有權的直接支配。
三、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權旳具體表現形式
處理權的實質就是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的支配,對于處理權表現形式的分析就需要以所有權為前提。首先是關于所有權的內容,所有權的內容即所有權的權能,包括積極權能和消極權能。其中消極權能是指所有權受到侵害以后產生的物權請求權,是所有人在遭受損害的情況下,對所有權進行保護的權利。消極權能的本旨在于排除他人干涉。而所有權的積極權能,一般認為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其中,占有是指“民事主體對財產的實際控制”,它通過權利主體對財產的實際控制和掌握而體現出來,是“行使其他支配權利的前提”。使用是“不毀損其物或變更其性質,而依物之用法以供需用之事實作用”,是根據物自身的用途和性能,對其加以利用,以達到實現物的價值,滿足人們需要的目的。使用所針對的應該是可重復利用的不可消耗物。因為使用所要求的“不毀損其物或變更性質”就決定了物的使用不能發生根本的形態和性質的變化。但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觀點已落后于現代日常生活,例如將家庭存款投入生產經營活動后獲取營利、投入股市以期炒股獲得利潤等,顯然,類似于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天然孳息,也不符合“法定孳息的必須因他人使用而發生”的條件。對此,我國大陸地區有學者指出:“收益權是指利用財產并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的權利。收益權的內容不僅僅包括天然孳息,還包括法定孳息;不僅僅是指利用物本身取得利益,還包括投資及其收益。該觀點比較符合當下經濟生活實際的需要。處分包括事實上的處分與法律上的處分,它是所有權的核心和最基本的權能,決定了財產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最終命運。因此,處理權的內容包括所有權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能,同時由于支配性的要求和所有權的存在形式——共有制度存有漏洞,因此有必要在所有權的權能中引入管理權能,而所有權的開放性和發展性也為管理權能的存在提供了空間。
四、我國婚姻法關于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權的立法缺陷及對策
我國的婚姻法立法雖然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修改,相關的司法解釋也在持續更新頒布,但是現行的《婚姻法》第17條第2款“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和《婚姻法解釋(一)》第17條的規定,仍然繼續沿用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的立法用語,用處理權一詞代替了民法中的所有權,對處理權的含義始終沒有明確和細化,對于其具體的權利內容也一直沒有進行詳細規定。這樣的規定”缺乏夫妻財產權利及相應責任的規定……對夫妻的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以及相應的財產責任都未做規定。這不利于夫妻依法行使財產權利和承擔財產責任。現行立法中關于權利行使的規定過于抽象化和原則化,在實踐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未來的立法修改中,需要對這樣的規定進行細化和明確。
夫妻共同財產是一種集合性的財產,其具體形式繁多,種類多樣,既包括有體物,也包括無體物;既有積極財產,也有消極財產。這些各種形態和內容的財產利益統一為夫妻共同財產。對于這樣的集合性的財產,要用一個詞統一表達出權利主體對其所享有和行使的權利,這在立法用語的選擇和使用上的確有一定的難處。因此,“處理權”的立法用語可以用“支配”進行表示。
可以將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引入我國婚姻法。鑒于我國目前尚未規定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度,而大陸法系各國的民法典大多對這一制度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定,因此,可以通過對大陸法系各國關于這一問題的立法規定進行研究,為這一制度在我國的構建提供參考。就該制度的構建原則來看,應該包括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共同財產的管理權,這也是“平等的處理權”的內在要求。第二,對共同財產的管理行為應當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符合夫妻雙方的利益,同時要兼顧第三人的利益。對共同財產的管理行為直接關系到財產的保值增值,關系到夫妻財產利益的實現和維護,因此對財產的管理行為應當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第三,具體的管理事項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得以確定,以充分發揮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作用,充分考慮和保障婚姻生活內夫妻雙方的平等的話語權和財產權,尊重夫妻雙方的自由意愿。第四,在具體的制度構建中,首先應當對不同的管理行為作出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