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平
一、利他合同的概念
所謂利他合同,又稱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或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本文除引用文字外,統稱其為利他合同)。由于利他合同能夠將合同的權利涉及到了第三人,故通說認為利他合同對合同相對性原則有所突破,應區別于束己合同,屬于涉他合同的一種。利他合同具有簡化給付的功能,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的使用。
利他合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利他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的合同,包括真正的利他合同和不真正的利他合同。所謂真正的利他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將合同所產生的權利直接歸屬于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合同。 而不真正的利他合同,是指債權人和債務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但合同所產生的權利不歸屬于第三人的合同。區分合同是真正的利他合同還是不真正的利他合同的關鍵主要看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是否通過合同獲得了債權請求權。狹義的利他合同僅指真正的利他合同。本文所研究的利他合同是指狹義的利他合同。
二、利他合同的構成要件
所謂合同的構成要件,一般包括主體適格、合同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形式符合法律規定、有確定的合同標的。利他合同并非是與買賣合同、贈予合同相獨立的合同種類。利他合同僅僅是這些合同附加上第三人約款,從不同的角度對合同性質進行的分類,可以說利他合同是普通合同的變體。
(一) 合同當事人需作出讓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
由于現代社會的關系復雜、交易頻繁,完全不涉及第三方的合同是很少見的。比如常見為他人訂餐、訂酒店、訂機票的合同,都會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在這么多的涉及第三方利益的合同中,利他合同不僅僅要涉及到第三方,還要直接賦予第三方一定的權利,這是利他合同最本質的特征。這就要求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利他合同中作出讓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判斷合同當事人是否作出賦予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可以從以下三條途徑作出判斷: (1)從合同的性質來判斷。在某些合同中,合同雙方無需就第三人約款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就能夠明確第三人通過合同直接獲得了債權,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保險合同。在保險合同中,合同當事人只要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受益人是誰,即使沒有第三人約款,收益人仍可以通過合同直接獲得向保險公司索取賠償的權利。因為我國《保險法》中第 22 條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所以在保險合同中即使沒有第三人約款,我們也可以從合同性質并結合相關法律規定推定第三人獲得了債權。(2)從合同的內容、合同目的來判斷。在有些合同中,可以通過合同內容判斷合同當事人是否作出賦予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3)從交易習慣來判斷。如果從合同性質和和合同目的仍然無法推定合同雙方使第三人享受權利的意思表示,則應試圖從交易習慣來做判斷。雖然可以從合同性質、合同內容、合同目的、交易習慣等方面推定合同雙方是否作出該意思表示,但考慮到每個人的認識程度會有不同,作出準確的認定并不是非常容易。所以有必要就如何判斷合同當事人是否作出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作出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因為合同當事人如果沒有在合同中明確作出讓第三人獲得權利的意思表示,那么從外觀上看,這類合同與不真正的利他合同并沒有區別。
(二)第三方直接獲得的利益是債權
第三人所獲得的利益應當是一種債權,債權的功能是請求債務人為一定的給付,該給付既可以是債務人通過作為的方式作出,也可以是以不作為的方式作出。因為利他合同的合同目的是通過賦予第三人債權的方式達到“利他”的效果。雖然免除第三人的債務也可以達到使第三人獲益的效果,但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債務人免除第三人債務,導致的結果畢竟只是免除第三人債務法律效果,而并沒有使第三人獲得一項權利。正如韓世遠先生所言:“在觀念上應當區別通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所賦予第三人的權利和通過該權利實現的法律效果。”
(三)利他合同中須有特定的第三人
第三人的范圍,應當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這個自不待言。所謂“特定”的第三人,并不要求絕對的特定,相對特定的第三人也應被認可。一般情況下,利他合同訂立時,第三人可以被固定下來,但這并不意味說第三人必須訂立合同時被固定下來,在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完全可以是符合某些條件的不特定的人,只要該第三人的條件能夠被完整、明白地表述,從而在特定條件滿足時該第三人能被準確的固定。
(四)突破合同相對性并非利他合同的構成要件
現行通說認為,利他合同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或言利他合同對合同相對性原則有所突破。通說給人似乎造成這樣的印象:未突破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合同不是利他合同,只有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才是利他合同。這種印象應當予以糾正。 所謂合同相對性原則,主要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另一方基于合同提出請求或提出訴訟;與合同當事人沒有發生合同上權利義務關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向合同當事人提出請求或提出訴訟,也不應承擔合同的義務或責任;非依法律或合同規定,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作為近代合同法上的一項重要原則,合同相對性原則體現了意思自治原則,所以一直被各國民法所遵守。比如《法國民法典》第 1119條、第 1134 條、第 1165 條就是該原則的體現。20但是符合合同相對性原則并不意味著合同與第三人無任何關系,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時刻刻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交易在發生,人們需要簡單、快捷、安全的交易方式,僅僅因為要嚴格遵守合同相對性原則而否定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合法性和有效性顯然是不明智。從各國的立法來看,當面對合理的制度時,立法者更傾向于對合同相對性原則進行突破,比如《法國民法典》第 1121 條規定。21我國《合同法》中也存在著突破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制度,比如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合同法》第 73 條),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合同法》第 74 條、第 75 條)等等。這些制度說明立法者在面對合理的制度的時候,都選擇了在合同相對性原則問題上作出了讓步,那么對于利他合同而言,這樣的立法態度應當繼續貫徹。 筆者認為,利他合同是雖然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但這樣的突破恰恰符合了合同相對性原則所追求的價值——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現代交易模式的發展使該原則的局限性逐漸表現出來,合同相對性原則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