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源
長期以來,我國法學界對民法上人的尊嚴討論較多,然而,與行政法上的人的尊嚴相關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卻一直存在著,期待我們去關注和解決。下面從行政法的角度分析對人的尊嚴的保護問題。
一、人的尊嚴的涵義
人的尊嚴,簡單來說就是對人的尊重,它體現的是對個體人的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的尊重,是把每個人當作人來對待的價值取向,人的尊嚴是生而為人就具備的權利。在行政法的意義上,維護人的尊嚴是現代文明社會和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它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每個人(而非某類人)都有權獲得符合維護人的尊嚴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2、每個人享有滿足自我實現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權利;3、任何人不得將自己僅僅作為他人的工具,任何主體(包括國家)亦不得將人作為工具,人是社會生活的目的;4、尊嚴不只意味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也是人的自我實現與超越。
二、人的尊嚴行政法保護的必要性
(一)憲法的原則性要求
憲法的最高價值理念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尊嚴。行政法作為憲法的重要實施法,必須在憲法的理念下發揮作用,其對人的尊嚴的尊重和保護是憲法上人的尊嚴權在行政法領域的具體體現、實踐與張揚。在此意義上說,人的尊嚴保障原則當然應成為行政法的原則之一。
(二)人的尊嚴是行政侵權實踐的要求
行政法是規范與制約行政權、保護公民權利之法,理應在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的發展方面發揮巨大功用。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暴力拆遷、野蠻執法、釣魚執法、刑訊逼供、執法擾民等亂象,折射出政府在依法行政方面,離實現人的尊嚴的目標還有較長的距離。
(三)法治行政理念的要求
現代政府要樹立法治行政理念,然而在行政領域,行政權力往往容易構成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公民尊嚴的實現仰仗公權力的謙恭,需要全部社會主體對法律以及人的尊嚴的廣泛尊重。只有在法治的語境中,公民尊嚴的保障才不是空談。
三、人的尊嚴于行政法保護的完善
在現實條件下要切實地保護人的尊嚴,“行政”與其關系最為普遍也最為貼切,因而行政法在保護人的尊嚴方面實際上始終是處于最核心最關鍵的位置。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可視為我國關于人的尊嚴的規定。2004年憲法修正案首次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原則,這標志著國家初步形成對個人權利保護予以充分關注的理念,它凸現以人的尊嚴作為憲法的核心和最高價值。然而具體到行政法層面,尚未有關于人的尊嚴的明確規定,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我國人的尊嚴的行政法保護:
(一)公民權利與政府義務的理念更新
傳統行政理念將公民看做政府管理的客體、行政決定的受體。現代行政理論認為,政府與公民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應是服務與合作、尊重與信賴的關系。結合行政法之基本理論,人的尊嚴主要體現為公民均平等地享有尊嚴的權利和政府負有維護公民尊嚴的義務,以此在行政立法領域貫徹人的尊嚴理念。
(二)確立人的尊嚴保障原則
在行政法領域,確立人的尊嚴保障原則,要求如下:第一,行政主體以及工作人員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應充分尊重行政相對人的人格。第二,行政機關應該積極履行職權,切實保障各項基本自由。非出于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特別需要,不得限制公民的自由。第三,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應該注重保護行政相對人的財產權。應賦予人民有接近、使用法院,以請求司法救濟的機會。唯有不斷的致力于充實制度,以賦予人民有提起訴訟與應訴的機會,才能避免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成為有名無實。
(三)人的尊嚴在行政法適用過程中的保護
人的尊嚴可以說是產生行政法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它適用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救濟三個方面。
首先,應在行政立法領域完善對人的尊嚴保障的法律解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方式,在司法解釋中確定 “客體公式”、“侵害之強度”作為判斷人性尊嚴是否受到侵害及侵害程度的標準,對人性尊嚴的藐視行為,原則上必須達到某種強度,方能構成侵害。此外,法院在解釋行政法中公共秩序、公序良俗等具有道德內涵的條款將人的尊嚴涵蓋其中,但應避免產生法律道德化侵蝕法治的趨勢。
其次,在行政執法領域堅持從人的尊嚴理念出發,嚴格約束行政自由裁量權。現代行政法的核心是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與制約,將人的尊嚴作為行政執法的準則是較具操作性的做法。這主要表現在:應充分尊重行政相對人的人格;對公民的要求應積極回應,不得無故拖延或置之不;應認真對待公民享有的行政法上的權利。執法過程中,要保障公民在行政法上的權利如知情權、參與權、隱私權、受益權、建議權、請求權、申訴權、控告權等得以實現。只有讓公民充分享有這些權利,才能彰顯公民在行政法上的主體地位,才會讓他們感受到尊嚴的真實存在。
最后,提高行政救濟的有效性。行政救濟是法律救濟的一種,它是指國家機關通過解決行政爭議,制止或矯正違法或不當的侵權行為,從而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獲得補救的法律制度。將人的尊嚴作為司法審查的標準,是人的尊嚴適用于行政法最具操作性、最有效的做法。反觀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實施的狀況,撤訴率居高不下,相對人不敢訴、不愿訴以及起訴難;行政機關怕當被告,不出庭、不應訴;法院行政庭法官無案可審,有案難審,案件判決難,執行難的情形,絕不是個別現象,行政訴訟法績效不彰,相對人的人性尊嚴受到莫大傷害。
實現行政救濟的有效性重點在于給予法院更大的行政審判權。所謂得到更大的審判權就是能夠使得公民的合法權益通過行政訴訟得到真正地、及時地救濟,而不是一紙空文。如果法院行政審判權進一步擴大,不但能審理行政裁定的法規的合法性,還能夠對行政裁定實體內容的公平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公正的裁決,這將會使得百姓合法權利真正及時地得到司法救濟,同時也彌補了公民司法救濟的一大漏洞。
此外,還應增強政府接受監督的自覺性,主動地接受各機關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尤其要創造條件讓公民走進政府、監督政府的行為,這既是對行政權力的有效規制,又能政民之間的關系,是權力在本原意義上的回歸。
中國正在走進權利時代,人的尊嚴和自由借助權利語言逐漸成為社會進步和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法治國家建設須從尊重每一個人的固有尊嚴開始,要將人的尊嚴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予以保護。在2010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這不僅是政府的一種政治承諾,更是彰顯了政府對公民承擔的社會責任。我們應不斷深入地推進法治與依法行政,促進政府進一步轉變行政觀念,努力打造法治政府、親民政府、服務政府、透明政府、責任政府、回應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承諾變成社會生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