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拉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單位犯罪自首是以單位犯罪為前提的,沒有單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問題的研究。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法定單位,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由有關負責人員代表單位決定,為本單位謀取利益而故意實施的,或不履行單位法律義務、過失實施的危害社會,而由法律規定為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此觀點克服了以上觀點的不足,明確地把過失犯罪納入其中,這與刑法之規定是一致的,同時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為要件,準確地揭示了單位犯罪的本質特征。
一、單位犯罪的特征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單位犯罪必須是在單位主體的意志支配下實施的。單位犯罪必須由刑法分則或分則性條文明確規定。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以雙罰制(即對單位和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均處以刑罰)為主,以單罰制(即只處罰單位直接責任人員)為輔。單位故意犯罪的集體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決策主體體現出來的。判斷犯罪行為是否體現了單位的集體意志,需要看犯罪行為是否經單位負責人決定,否則,無法形成一個單位的犯意。但是,也不能簡單的認為,負責人做出了的決定,就可以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意志,這是要具體分析的。例如:1999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個人為進行犯罪違法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二、單位犯罪與共同犯罪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不同。產生犯意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單位犯罪中,犯意只能產生于犯罪行為實施以前。這是因為,單位犯罪總是在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單位負責人決定之后才去實施,因而必然是在犯意產生之后才去實施。共同犯罪中,犯意產生的時間是較為隨意的,既可以是在實施犯罪以前,也可以在實施犯罪過程中。
2.種類不同。犯意的種類不同。單位犯罪中的行為人在主觀上表現為直接故意。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既可以都表現為直接故意,也可以有的表現為直接故意,有的表現為間接故意,還可以都表現為間接故意。
3.主體不同。承載犯意的最終主體不同。單位犯罪中,除了存在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犯意外,還存在一個單位犯意,并且最終是以單位整體犯意來追究的,即在單位犯罪中,犯罪活動是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的,個人意志要通過單位的意志表現出來。共同犯罪中,除了各個共同犯罪人的犯意外,不存在其他犯意,犯罪活動一般就是以犯罪分子的名義實施的,不存在以另一個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的情況,即使是以另一個單位的名義實施的,也不能代表該單位的意志。這是區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的一個重要標準。
4.動機不同。犯罪動機不同。單位犯罪中,各犯罪人實施犯罪活動的動機是為了實現單位利益。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實施犯罪活動的動機是為了實現個人目的。這是區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的另一個重要標準。當某些犯罪分子利用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時,究竟是按照單位犯罪處理,還是按照共同犯罪處理,就必須考查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為了單位利益。
5.成員不同。單位成員并非都有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成員并非都有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共同犯罪尤其犯罪集團的參加人都有犯罪意圖和相應的犯罪行為。
6.組織不同。單位組織與共同犯罪中組織不同。在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都是合法組織(根據司法解釋,為了犯罪組建法人,然后以單位名義進行犯罪,其犯罪行為不是單位犯罪。如賴昌星走私案)。共同犯罪中組織即犯罪集團是為了犯罪而建立起來的非法組織。在某些情況下,建立非法組織的行為本身就構成犯罪的既遂,例如刑法第294條規定的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罪。多數情況下,建立犯罪集團是犯罪的預備行為。
7.模式不同。法律規定的模式不同。對于單位犯罪,刑法采取的是總則統一規定與分則具體規定相結合的模式。如果刑法分則沒有對某種具體犯罪設立單位犯罪條款,即使行為符合單位犯罪的條件,也不能按單位犯罪處理。例如,某行政單位經集體討論決定,挪用本單位100萬元資金從事股票投機,希望給本單位謀取一些預算外資金,結果造成重大損失。這種行為完全符合單位犯罪的特征,但由于刑法沒有對挪用公款罪規定單位犯罪,因而對該行為不得以單位犯罪論處。對此情況,如果該行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構成要件,可以按挪用公款罪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對于共同犯罪,刑法采取在總則統一規定的模式,犯罪活動只要符合刑法總則有關共同犯罪的規定,就應當按共同犯罪處理,除非法律有特殊規定。
三、單位犯罪之刑事責任的各類依據
1.單位刑事責任的現實依據。所謂單位犯罪之刑事責任的現實依據,指的是因為現實社會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單位,它們為利益所讓步,要么是故意、要么是過失,所去施行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會對人民和國家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然而,我國的民法所采取的制裁措施,以及行政法上面的制裁措施,都有其不足之處,比如說不甚嚴厲或者缺乏威懾性,恐不足以壓制單位犯罪的產生。中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立法體系,即使是立法者也不能隨意的將某種行為規定為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更不能對其施之以刑法上面的處罰。一個國家里面,當絕大多數公民都覺得現行的法律已經不足以制裁犯罪,而且,這些犯罪依然對社會安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這個時候社會上的民眾就會發出這樣一種呼吁:即應該制定相當程度的刑罰來預防或者抑制這些違法犯罪行為,當絕大多數的民眾的意見都指向同一目標時,這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刑罰權要實施它自己的作用了。刑罰的權力一旦擴張,就必然反映了公民的自由權利的相應縮小,在一個充滿自由與民主的制度中,任何刑罰權力的產生都必須首先考慮絕大多數人民的想法,而關于法人犯罪這一制度在刑罰上面的規定,也應該將它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對國家各項制度及對公民合法權利的嚴重迫害為前提。被監管的公司行為,也總是依賴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行業標準。然而,企業的管理以及企業法人的實際行動不單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人民的生活造成影響,同時,也極有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禁止反復重復犯罪和使受害者受到嚴重傷害的企業,依靠行政和民事強制措施來干預和懲罰它們的傳統似乎已經不再適用。因此,主要實施非法行為的人應該被認為是要對違法犯罪行為負相應的責任的,相關的刑法中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制度,也應該主要圍繞這一要點來進行探討。
2.單位刑事責任之目的依據。一個單位法人的刑事責任,其目的依據,主要指的是對于和法律嚴重地背道而馳,并且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通過實施刑罰來達到預放以及懲治犯罪的目的。正如前文所述,刑罰的目的論通常有預防犯罪和制裁犯罪兩種理論。所謂刑罰的目的即是指刑罰在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而所希望達到的效果,也就是說,立法機關用制定法律這一手段,而司法機關則是通過刑罰的實施,行刑機關通過刑罰的執行,去達到的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