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 班保申 鄭夏
摘 要:職業化問題是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巨大“瓶頸”,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歷程,職業化的認證標準、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問題的現狀表明中國的社會工作是在沒有職業實踐的情況下辦起了專業教育,反過來專業教育又無法直接促進職業實踐。因此,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的發展長期處于“無根生長”狀態,急需通過職業化發展來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為此,必須重視政府在社會工作職業化實現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提高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完善社會保障系統中有利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與福利服務模式,提升社會工作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等方面推進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
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遵循專業倫理規范,堅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會服務、社會管理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職業活動。在我國,社會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職業。
一、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概念
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概念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研究的起點。盡管社會工作職業化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重點問題,但依然缺乏對這一概念的直接界定。目前學界對社會工作職業化概念的闡釋大致可歸納為兩類:
從職業化與專業化的關系闡述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概念。
有學者將社會工作職業化視為專業化的基礎,而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并不一定導致社會工作的專業化,當社會工作被認為可以由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充任或不需要專門技巧和方法時,社會工作可成為一種職業,卻并不一定成為一個專業,由此提出社會工作職業化是在滿足人類特定需要基礎上的社會工作活動被社會認定為是一種專門的職業領域并獲得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它滿足人類需要并被社會認可,并通過相關職業人群發揮專業功能,實現專業理念和價值,確認職業群體利益與獲得市場保護。
第二、從職業的涵義與要素出發研究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概念。
學者陳樹強認為,職業的構成要素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前提,可由特性屬性取向幫助確認職業的構成要素,借助過程取向明確職業化是某種職能活動從一種非職業狀態發展到職業狀態的過程。國內學者借鑒西方研究成果時用專業及專業標準的概念代替了職業及職業標準的概念,顛倒了作為職業的社會工作與作為專業的社會工作之間的關系,用社會工作教育的專業化替代社會工作整體的專業化,但他未具體闡述社會工作職業化的要素。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職業化是社會工作活動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特定功能并不斷得到社會認可的過程,社會工作職業化是指社會工作能夠通過相關職業人群,發揮其專業功能、達成其專業目標、實現其專業理念和價值的過程。
二、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歷程,職業化的認證標準、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問題的現狀表明中國的社會工作是在沒有職業實踐的情況下辦起了專業教育,反過來專業教育又無法直接促進職業實踐。因此,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的發展長期處于“無根生長”狀態,社會工作在職業化進程中面臨了一系列問題。
1.公民對社會工作職業的意識不高。
提到社會工作,尤其是基層社會工作,大家會馬上聯想到“老齡化”、“非專業化”、地位低、收入低的工作。人們常常會曲解社會工作,一方面,社會工作被看做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被認為是低檔次的工作。廣泛流傳的偏見,很難糾正,有礙于社會工作職業化。
2.社會工作職業領域不明確。
目前我國主要的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包括:學校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社會行政、社區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等。由于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國理論界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界定一直存在爭議,從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從實踐角度看,由于我國的職業社會工作剛剛起步,與政府機構的關系定位仍未確定,造成了社會工作者身份的尷尬局面:一是把社會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從而把社會工作泛民政工作;二是把社會工作視為自發的志愿幫困濟貧行為。
3.尚未建立健全職業標準規范。
社會學家韋伯指出了在現代社會中認證資格在職業獲得過程中的重要性,這種認證資格的過程源于某種職業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及其技術獲得的非自然性。而有些專業人士認為,缺少專業評估機構對社工的工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估和缺乏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資格的確認是影響社會工作發展的兩大主要因素, 由于人事和社會保障管理政策改革的滯后,迄今為止有關社會工作專業的國家專門法律尚未確立,政府部門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扶持力度還不大,社會各方面對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度不高,實際生活中專業社會工作的職業崗位還缺乏明確定位,社會工作職業規范體系尚未建立健全。
4.社會工作模式單一、工作機制不健全。
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社會工作機構長期將其內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視作一種準行政工作,缺乏科學管理意識,缺少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戰略性把握。具體表現在:一是人才戰略決策機制不健全,不少社區和社會工作機構不能準確把握人才戰略的理論實質和實現機制,無法適時依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科學的人才決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設崗、以崗定薪、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實踐上還未能在社會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考核中,難以準確把握量與質的關系,既重數量又重質量的雙重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整體薪酬水平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通過薪酬競爭優勢引進優秀人才為社會工作服務,更難以維系現有社會工作者隊伍的穩定;五是社會工作者培養培訓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業務量繁雜,社會工作機構不能及時安排員工參加繼續教育等方式的培訓。
三、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推進策略
職業化問題是目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瓶頸”問題。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的發展長期處于“無根生長”狀態,急需通過職業化發展來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為此,我們必須重視社會工作職業化,并力圖從多方面推進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
1.完善社會保障系統中有利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與福利服務模式
社會保障部門要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繼承和發揚我國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方法,探索本土化專業社會工作,使專業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能夠在制度建設上很好地銜接起來,逐步形成以職業資格、職業規范、注冊管理、薪酬標準、教育培訓、督導評估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工作嵌入式社會福利制度體系,并建立健全財力保障機制,確保專業社會工作在社會保障領域穩步推進,形成有利于社會福利事業傳遞的服務保障模式。毋庸置疑社會保障部門必定是專業社會工作發揮功能的重要領域,如何發揮專業社會工作人性化服務,柔性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優勢,切實需要我們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挖掘潛能,進行社會保障部門與社會工作組織的互動合作,社會保障工作者與專業社會工作者互補結合,從而使專業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順其自然地與社會保障政策工作領域協調融合。
2.提升社會工作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
目前,在我國已建立了不少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協會,如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以及許多地方性的社會工作者協會等。但這些相關協會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過程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視,發揮作用有限。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是由政府主導的。政府機構應該讓渡一些監管權力給行業協會,利用行業協會對整個行業進行引導與規范,使行業協會具有對從業人員和業內機構的注冊權、監管權、考核權等,以促進行業的規范化、正規化。如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可以將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繼續教育、社會工作培訓等納入本協會的職責權限內。
3.提高社會工作者素質
社會工作者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素質,二是職業素質。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素質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社會問題得到更好的處理,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者在社會中的形象,增加認可度。提高專業素質的渠道,可以考慮對社會工作者的準入制度進行必要設計,例如規定學歷教育程度以及專業培訓情況等。而職業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職業素質教育以及實際的社會實踐來實現。
4.高度重視政府在社會工作職業化實現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從國際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事實來分析,社會工作職業化的主導性推動力量是政府,職業化與否以及職業化進程的快慢基本上取決于政府對該問題的認識。事實上,政府規定了社會工作者專業資格認定的程序,并頒發執照,制訂從業條例,從而使社會工作有可能成為法定的職業。政府與社會分工合作,以及用公共財政購買社會服務這兩種形式,能為社會工作專業創造巨大市場,并且直接和政府的社會政策聯系在一起。所以對于我國來說,職業化這一目標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以及行政理念的轉變是難以實現的。在當前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起步階段應當最大限度的尋求政府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思斌.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J].學習與實踐,2007,(3).
[2]王建軍,甄炳亮.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解讀[J].中國社會導刊,2007,(6).
[3]王思斌.體制轉變中社會上作的職業化進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1).
[4]李迎生等.英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概況及其啟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作者簡介:王遇(1982-),女,漢族,東北石油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與公共事業管理。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CBE向度:社會工作專業“3+4”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JG2014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