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云
一、不使用武力原則的發展
(一)正義戰爭論
不使用武力原則最早表現為正義戰爭論。基督教傳統的自然法觀念認為,戰爭的進行必須是符合上帝的神圣旨意,歐洲人對戰爭合法性問題的態度,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義所支配,由此可見一斑。后來,當權者發動戰爭的自由決定權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因而正義戰爭論重要條件“正當理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正義戰爭的理論也就逐漸失去存在的價值了。
(二)海牙公約
19 世紀末歐洲連年戰爭之后,和平運動席卷全歐,國際上出現了限制訴諸戰爭的要求。俄國為贏得時間和限制對手,于 1898 年8 月倡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和平會議。會議宣稱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軍備和保障和平,但最后未能就此達成任何協議,只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戰爭法規編纂方面簽訂了 3 項公約和 3 項宣言。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后,帝國主義國家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斗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于 1907 年 6 月 15 日至10 月 18 日在海牙召開,會議對 1899 年的 3 項公約和 1 項宣言(第 1 宣言)進行了修訂,并新訂了 10 項公約,總計 13 項公約和 1 項宣言。海牙公約對戰爭權的法律限制,有的只是形式的手續上的限制,有的雖是實質的限制但只限于特殊的事件或國家,只有部分的效果。
(三)非戰公約
非戰公約,其全稱為《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它的內容總共不過三條,而實質的規則只是第一、二兩條。依第一條,締約國宣言反對以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議,并聲明廢棄戰爭,不再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依第二條,締約國約定,彼此間發生的任何爭議,決不依和平方法以外的手段去解決。據此,戰爭不再是為執行或改變法律權利的國家政策的合法工具。《非戰公約》之法律的價值在于宣布在原則上廢棄一切的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二、聯合國不使用武力原則
(一)聯合國不使用武力原則的內涵
不使用武力原則主要規定在《聯合國憲章》之中。首先,第2(4)條要求“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憲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則建立了對于武力使用的一般性禁止,更規定武力威脅(threat of force)也同樣是屬于禁止范圍內。其次,《憲章》第39條賦予安理會在其“斷定任何和平之威脅、和平之破壞或侵略行為之是否存在”時采取執行措施的權力。這為執行和捍衛第2(4)條確立的核心價值和原則和實現集體安全體系創設了集體機制。由于不使用武力原則關涉國際和平和國家主權獨立這兩個神圣的國際法原則,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框架和體系在設計之初就不曾預留任何彈性解釋和適用的空間。
(二) 不使用武力原則所譴責的行為
1.侵略
侵略一詞的內涵和外延長久以來處于不確定狀態,直到1974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 3314號決議,確定了侵略定義。該《定義》第 3 條則詳細具體地列舉了武裝侵入、轟炸、封鎖、攻擊等構成明顯侵略的行為。同時,第 3 條第 7 項(g)描述了實質上是間接侵略行為。“間接侵略”之說在冷戰、反抗殖民主義和外部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期間是常見的,其表現為:通過無線電廣播和空投傳單等手段,從事敵對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宣傳和心理戰,以便在它國領土內組織顛覆性的政治運動,有組織地滲透政治特工、以及通過全面貿易抵制來對某一政權進行有組織的經濟扼殺。
侵略的外延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贊成對侵略做擴大解釋的學者推斷,“侵略”很可能包含除了武力的實際類型之外的經濟和意識形態方式的脅迫,這里涉及一種“經濟侵略”的主張,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極力鼓吹這種主張,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基礎還相當薄弱,西方國家通過比較間接或隱蔽的干涉方式壓制這些國家的經濟,這種行為對這些國家政權的打擊程度有時并不亞于武裝侵略。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武力威脅
武力威脅是指存在于一國政府的明確或暗示的承諾,承諾在對方不接受該國政府某些要求的條件下它將訴諸武力。然而,使用武力的威脅不總是那么赤裸粗魯地公開進行,有時這種威脅被遮掩起來,而威脅的效果往往相當有效,且威脅的手段、方式又難以查明。武力威脅不同于使用武力,它的隱蔽性更強,在實踐中,怎樣認定某種威脅行為構成《憲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則所禁止的武力威脅,以及如何判斷武力威脅的存在,都是頗有爭議的。在研究中筆者同意以下觀點,僅僅存在軍事力量上的占優勢或者甚至軍備總體上的增強,而不明顯用以威脅在某一具體爭端中的它國,這并不違反《憲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則,而是符合《憲章》第51條規定的合法自衛權的要求的。
三、不使用武力原則的例外
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保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是聯合國的宗旨;但國家在其國際關系中濫用武力而導致破壞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的事例時有發生,聯合國憲章第2 條第7 款規定了不使用武力原則的例外。近些年發生的國際事件(美伊戰爭、美國出兵阿富汗)便證明了這一點。
聯合國憲章賦予了安理會必要時采取武力行動的權利。《憲章》第 42 條規定了安理會在緊急情況下有權采取空海陸軍示威、封鎖及其他軍事舉動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為了實施該條規定,《憲章》在第 43 條至第 48 條中規定了此種行動所需的程序要求。
實踐中,安理會授權使用武力通常是通過決議來實現的。不過,以往“安理會一直不愿意在其通過的決議中直接使用‘武力等字眼,反而轉向運用其他的表述形式,這導致了某些國家宣稱其所使用的武力已得到默示。
參考文獻:
[1]徐炅.淺析美國干涉伊拉克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違反[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曲星.聯合國憲章、保護的責任與敘利亞問題[J],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第二期,6-18.
[3]岳錫娜.聯合國處理利比亞問題的國際法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4]朱文奇.中國與北非中東變局中的國際法[J],中國法學,2012年第4期.
[5]王忠寶.論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6]黃韜.沈偉.利比亞危機與國際法上不使用武力原則的新近發展[J],交大法學,2013年第2期,13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