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時代,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世界性趨勢。我國民營企業已成長為國民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民營經濟增強核心進整理,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民營企業;和諧社會
所謂“和諧社會”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營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主體。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競爭市場化以及企業與社會關系日益復雜、企業社會責任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大背景下,提升民營企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它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
2.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當前企業界和社會普遍形成了共識。
我國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其他企業一樣,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目的、有計劃地從價值鏈和生態鏈上去考慮,實現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最大化,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但由于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生存和發展,這就決定了其社會責任還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總體而言,我國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可概況為:以人為本、關愛員工;創造條件、擴大就業;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愛護資源、保護環境;融入當地、服務社區;助弱濟貧、共同富裕。
二、我國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1.我國民營企業承擔設會責任的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在社會中的貢獻和作用越來越大,其擔當的社會責任與越來越重①。但不可否認,我國民營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上,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經營觀念中的唯利是圖;民營企業誠信缺失; “企業公民”意識薄弱等幾個方面。
2.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成因分析
民營企業的各種經營管理行為都是由企業經營理念支配和決定的,而經營理念又受到企業內外環境的影響和決定。因此,對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考察,應當從社會環境因素和企業自身因素兩個方面來進行剖析。
2.1社會環境的影響
(1)從觀念層面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受“輕社會責任”的大氣候影響。目前,中國社會整體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正發生深刻快速地變化。在各種價值觀的急劇沖撞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相當普遍,政府、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等各層面的社會責任感普遍缺失,因而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象采取漠視和放任的態度。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失去了社會壓力和動力,民營企業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就難以形成。
(2)從制度層面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法制建設不完善和執法不到位造成的。就法制建設不健全而言,至今我國沒有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做系統規定,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僅散見于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其他規范公司的法律法規中,使得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乏系統的法律約束和保障。而就執法不到位而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企業投資者,為了地方經濟一時發展、個人私利,無視法律法規,使法律明確規定的企業社會責任沒有真正的貫徹落實,造成民營企業制假販假、污染環境、侵害職工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
2.2民營企業自身因素的影響
(1)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歷程影響
中國民營企業是在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的夾縫中產生和成長的。在政策待遇上,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相比,在獲得生產要素、市場準入、產權保護等很多方面無法享受到“國民待遇”,同時,在承擔社會責任上也沒像國有企業那樣受到過多過硬的約束。這種成長歷程使得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而追求自我利益的機制卻不斷強化。所以,民營企業逃避和漠視社會責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勢。
(2)中國民營企業主的素質
民營企業主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企業主“家——企業”觀念濃重,企業是其一家賺錢的工具,而國家、社會則很少顧及。中國民營企業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很多民營企業主仍然沒有意識到隨著企業外部體制環境的改善、中國市場的日益成熟,承擔社會責任將給民營企業帶來諸多收益,如提高企業聲譽、優化企業生態、降低企業內外交易成本等,而僅僅把社會責任簡單地認為是企業的成本支出、因此,我國民營企業主在對承擔社會責任大多處于自發或自然狀態。
三、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對策
鑒于目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形勢和治理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的極好機遇,筆者認為,要有效治理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必須由企業、政府、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
1.從企業自身的角度確定社會責任內容,培育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1.1民營企業要轉變觀念,形成提升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
當前,民營企業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從單純的“經濟人”轉變為“社會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使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由法律層面的強制性,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自覺性。從企業內部社會責任方面,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因為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是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從企業外部社會責任看,要樹立奉獻社會的觀念,構建和諧的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民營企業生存于社會,只有不斷與社會各要素進行有機互動,構建和諧的企業與設關系,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持續發展。
1.2健全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搭建提升社會責任的經營機制平臺
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在樹立了社會責任觀念后,就是要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制。第一,應當要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這將對企業的經營目標、組織結構、用工制度、利潤分配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二,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貫穿于經營管理各環節,諸如采購、生產、營銷、污染防治等,確保社會責任管理的落實。第三,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調控,從道德的角度對企業自身經營思想、營銷行為等進行規范、約束、控制。第四,完善企業的內外部智力結構,建立和各利益相關人,如股東、員工、客戶、政府、媒體間的有效溝通機制,使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使企業的經營真正能體現社會整體的利益,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良性運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發揮政府部門作用,完善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政策與監管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正處于成長期,加強政府的規范和監督,鼓勵、引導、幫助民營企業充分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顯得尤為重要。
2.1健全法律體系、強化執法力度
政府建立規范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并強化執法力度,是形成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約束機制的基本前提和保證。第一,完善法制建設,做到有法可依,將企業的相關社會責任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企業在做到守法經營的同時就承擔了社會責任。第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首先,政府部門要有法必依,變“人治”為“法治”,樹立法律的絕對權威;其次,要嚴格執法、違法必究,對不履行法律規定的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增加其不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
2.2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促進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企業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組織,民營企業更是如此。不管企業或企業主多么高尚,外界激勵始終是影響企業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規范、監督民營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運用合理的激勵措施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應當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民營企業給與相應的鼓勵與支持,如制訂優惠政策;對倡導誠信、依法經營、合理納稅、關愛員工、重視環保、節約資源、積極參與公益捐贈的民營企業加以表彰、獎勵,給與資金上的傾斜、補助,促使企業能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從而增加其積極性和自覺性。
3.加強社會的監督力量
除了政府的監督外,還應加強社會對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充分發揮電視、網絡等輿論媒介和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評估、監督體系,以促成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首先,我們有必要學習國際上的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如SA8000標準①,制訂一套符合國情的、適應民營企業實際、保護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不僅包括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標準、還包括建立健全黨、團、工會組織等情況,從而對各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承擔得出客觀的評價。其次,在得出評價結果后,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監督機制,使這一評估結果產生廣泛的社會效應。憑借社會多層次、多渠道的評估、監督體系,通過表彰和獎勵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民營企業;批評或懲戒無視社會責任的企業,起到約束、監督、和懲罰或激勵的作用,從而形成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企業朝著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何云.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戰略價值.[J].現代管理科學,2009年4月.
[2] 廖秋林.民營企業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1月.
[3]李秋華.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10月.
[4]王新超,呂峰.企業社會責任與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N].中華工商時報,2006-7-21.
[5] 胡建軍.小微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踐行模式研究[J].企業經濟,2012年12月.
注釋:
①中國光彩事業網[EB/OL].http//www.cspgn.org.cn.
②SA8000,即Social Accountablitity 8000,社會道德責任標準,在童工、強制雇傭、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工人結社的自由和集體談判權、工作時間、工資方面設置了最低要求.
作者簡介:許名勇,(1972-),男,副教授,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商務和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