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 要:我國是食品消費大國,但食品安全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迫在眉睫。供應鏈協同是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方式。通過構建新型的食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發揮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協同領導作用,構建食品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關系,建立透明化的食品供應鏈可追溯體系,提升食品供應鏈主體的質量檢測能力,可以有效約束和協調食品供應鏈成員的生產行為,增強其質量意識,保障供應鏈食品安全。
關鍵詞:食品供應鏈;協同;食品安全;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F426.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260-02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不斷下降。雖然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改革監管體制機制、創新監管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在監管中仍會面臨很多困難。究其原因在于食品供應鏈的組織結構特性方面:一是食品供應鏈縱向延伸過長;二是食品供應鏈的橫向分散性,導致安全質量風險環節過多與管理困難。安全的食品歸根到底是生產出來的,而食品供應鏈上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安全食品的供給,由于供應鏈中的雙重邊際效應及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部分食品供應鏈成員出于利益考慮,進行質量投入的動機不足,造成了食品安全的隱患。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是食品供應鏈的質量管理問題,而供應鏈協同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供應鏈協同是指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而進行的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相關研究表明,供應鏈協同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方式(Jan Bahlmann & Achim Spiller,2008;彭建仿,2011)。本文從供應鏈協同視角提出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新型的食品供應鏈組織模式
食品供應鏈的組織模式對食品質量安全有重要影響。當前,我國食品供應鏈組織結構的現狀表現為:一是食品供應鏈橫向集中程度不高,導致食品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難以執行。最明顯的表現為,在農業生產環節,大量農戶的分散經營給農產品質量控制帶來了很大困難,濫施化肥、農藥現象普遍,在生產源頭上就形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二是食品供應鏈產業鏈過長、中間環節過多,增加了安全與質量污染物進入供應鏈的風險概率。安全食品的供給需要供應鏈上所有參與者的協同努力,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風險沿整個供應鏈傳導,最終影響食品安全。為此,應構建新型的食品供應鏈組織模式,提高供應鏈本身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控制能力。一是提高食品供應鏈橫向一體化程度。在生產源頭積極扶植農產品生產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發展,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在流通加工環節,應通過兼并整合培育大型農產品分銷商、零售商及加工企業,大型企業食品質量檢測能力強、容易被監管,同時聲譽機制對其約束作用更大,為此應充分發揮大型批發市場、分銷商、加工企業、零售商在食品質量控制中的作用。二是縱向整合食品供應鏈。通過縱向一體化協作,縮短食品供應鏈長度,提高產業鏈的集中度,降低食品安全質量風險入侵的概率。一方面,可以引導分散農戶加入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構建“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的供應鏈組織形式,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在源頭上保障農產品安全;另一方面,鼓勵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提高縱向一體化程度,通過自建生產基地等方式,加強對生產源頭質量的控制和信息掌握程度,實現安全食品供給的目標。
二、發揮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協同領導作用
食品供應鏈成員由于其所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不同,以及在規模、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其在供應鏈中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食品供應鏈協同不能平均用力,必須發揮核心企業在食品供應鏈協同中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在供應鏈中,能夠憑借自己的競爭優勢將其他配套的供應鏈成員吸引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協調一致的網鏈結構的企業稱之為核心企業。一般地,核心企業具有良好的形象和聲譽,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資源動員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較強,是供應鏈上各項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食品行業領域內,核心企業一般是生產制造企業或者大型的零售企業。為此,應大力培育食品供應鏈中的龍頭企業,提升其資源配置能力、市場影響力、協調控制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通過核心企業引領行業質量標準構建,包括技術標準協同、質量管理標準協同及質量績效標準協同三方面。二是提升核心企業的關系治理能力。加強對供應鏈合作企業的關系投入,如為對方提供食品檢測技術及設備,提供員工培訓,幫其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甚至參與對方相關業務經營,共同決策等。三是建立激勵和懲罰機制。激勵和懲罰機制的建立目的在于使供應鏈其他成員與核心企業構成一種重復博弈的關系,使機會主義者的違約成本提高,增強食品供應鏈成員的質量意識,同時形成長期穩定的供應鏈合作關系。四是形成協同決策機制,包括質量投入協同和質量控制協同兩方面。其中,質量投入協同即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中的資源配置進行協同,包括對專用性資產的投入安排;質量控制協同即由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對供應鏈質量控制權進行配置,明確控制目標、責任和協調機制。
三、構建食品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關系
構建食品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有助于節點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在信任基礎上變短期交易為長期合作,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單方敗德的風險;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還能減少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的數量,使供應鏈變得簡單穩定,易于實施食品質量控制。為此,一是建立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食品供應鏈上利益分配不公是供應鏈成員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重要原因,收益分配不公使得食品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變為相互競爭,不惜為增加自己的收益而犧牲他人的利益,雙重邊際效應問題嚴重,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應通過設計合理的契約建立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使食品供應鏈利益分配趨于合理,同時合理約定風險責任,形成激勵與約束相容的機制,激發供應鏈成員的安全生產行為。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食品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可以增加供應鏈的信息透明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上下游企業的凝聚力,使供應鏈變得靈活應變,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節約流通時間,減少食品滯銷帶來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傳遞速度,使上下游企業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最大限度地降低影響,減少損失。
四、建立透明化的食品供應鏈可追溯體系
基于食品供應鏈建立可追溯體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而單向的沿著食品供應鏈的逆向可追溯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廣泛存在于食品消費者、食品生產加工者及政府等食品利益相關主體間存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為此,應建立透明化的可追溯體系,即借助食品供應鏈上各環節信息的標準化與透明化,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相關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通過全程監管實現食品安全的目標。為此,一是參照國際通行的食品供應鏈安全標準,建立全面的安全標準和法律要求;二是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服務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化、擴散化及可追溯性,以確保食品安全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三是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設計實施貫穿于食品供應全過程的供應鏈透明化信息框架。
五、提升食品供應鏈主體的質量檢測能力
檢驗檢測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是主要的控制手段。當前,我國企業食品質量檢測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全國食品生產企業中僅有1.2%的企業具備食品添加劑、生物毒素、農獸藥殘留、微生物等全項目檢測能力,5.1%的企業具備有毒有害物質分析檢測能力,23.3%的企業具有有限的常規質量檢測能力。農村基層農產品質量公共檢驗檢測資源匱乏,無法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檢測,很多農產品都是農民自行送檢。食品質量檢測能力不足,不僅不利于企業對食品質量進行結果控制,同時會增加其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因此,提升供應鏈主體的質量檢測能力,是實現食品供應鏈協同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一是提高自律意識,加強食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食品生產企業應明確生產安全食品是自身的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不斷完善食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二是核心企業加強供應商管理。食品供應鏈協同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質量保證能力協同,核心企業應通過加強對供應商的評價及分級,淘汰質量檢測能力不合格的供應商,同時支持其他供應商提升質量檢測水平和能力,保障整個供應鏈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 Bahlmann Jan,Spiller Achi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A Case Study Approach on the German Meat Sector[J].Research in Agriculture & Applied Economics,2008,(2):18-22.
[2] 彭建仿.農產品質量安全路徑創新:供應鏈協同[J].經濟體制改革,2011,(4):77-80.
[3] 吳曉露.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供應鏈透明化[J].浙江經濟,2013,(10):9.
[4] 陳瑞義,石戀,劉建.食品供應鏈安全質量管理與激勵機制研究——基于結構、信息與關系質量[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7):34-40.
[5] 華紅娟,常向陽.供應鏈模式對農戶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江蘇省葡萄主產區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1,(9):108-117.
[6] 張翠華,任金玉,于海斌.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進展[J].系統工程,2005,(4):1-6.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