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彬
摘 要:法律價值規定了法律去向何處的問題,對法律制度構建有著方向性的指導意義。經濟法從其產生背景、制度體系以及實現機制上均反映了公共利益保護是其應有的主導價值理念。探究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有利于其價值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經濟法;法律價值;公共利益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287-02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之所以需要法律是因為它能滿足人們或社會一定的需求。法律的價值是關于法的目標、理想或主要功能作用的抽象,立法活動是在一定的法律價值的指引下進行的,對法律價值的認識和選擇直接關系到法律能否成為“良法”、法律應有的價值能否實現,乃至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法作為商品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也是社會各類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經濟法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如“效率與公平”、“整體效益”、“經濟自由與經濟秩序”等。在各種價值理念中,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經濟法產生的背景、經濟法的內容體系還是經濟法救濟程序上考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是經濟法價值理念之內核,正是由于經濟法這個部門法的存在才使得處于權利救濟真空地帶的社會公益得到了切實的維護。
一、經濟法的產生背景
法律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調控機制,人類社會利益斗爭推動著法律的發展。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自古便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古代社會,集權政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及宗法家庭造成了公民身份關系的依附性,整個社會以“義務本位”為取向,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壓制個人權利的實現。中世紀以后,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文主義思潮的出現,個人意識的覺醒,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民商事法律迅猛發展起來。到了19世紀末,在“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方式的統領下,引發了極端個人主義和私力膨脹,并在社會經濟上形成了集中和壟斷,兩極分化嚴重,市場失靈最終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因此,社會對國家介入經濟領域的呼聲日益高漲,凱恩斯主義盛行起來,國家從“守夜人”的身份中蛻變出來,成為了“看得見的手”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全面控制。但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大,失控的公權力逐步形成了侵略性對私人權益和社會利益肆意侵犯,成為了腐敗和社會不公之源。而傳統部門法以國家利益為本位或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固有理念和相對封閉性已無法對強大的公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這決定了社會公共權利只能在傳統部門法之外尋求自己的棲息地。
20世紀前,基于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一致性的學說,法律調整出現了真空地帶,使得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極大侵害。直到法社會學家龐德提出了利益分類學說,將公共利益同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區分開來,社會公共利益才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自此,確認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成為了法律制度安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三法域——社會法最終形成。
經濟法就是在市場與政府“雙重失靈”的背景下產生的。在經濟法視野中,個體利益之和不等于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經濟法主體并不是單獨存在的經濟人,他還是依附于社會整體大環境的社會人,個體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有時會為了獲取最大利益而不擇手段地犧牲資源、環境等社會公共利益,因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增長并不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提升,這是傳統私法所無法調整的瓶頸。而經濟法則將其目標定位在了維護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上,以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準則,是專門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這就要求在經濟法調整的利益關系涉及到多種利益關系時,它以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為基本價值本位,注重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的協調,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乃至促進經濟和社會良性發展。如同木桶的盛水量是由其中的短板所決定的那樣,只有社會成員整體的利益得到普遍改善,才能實現社會利益整體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法的內容體系
理論界一般將經濟法體系劃分為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這兩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分別從微觀與宏觀兩方面反映和實現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益。
(一)市場規制法
市場規制法是保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活動,保護和促進競爭結構利益關系正常化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市場規制法作為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些直接將公益維護作為宗旨寫入法條,如《反壟斷法》第一條規定:“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而有些雖未在法條中明文體現,但卻通過法律實施所產生的社會實效予以展現。
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例,該法作為市場規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經濟法的公益維護價值理念。
首先,從該法所保護的法益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而制定的一部法律。該法所保護的對象是消費者,而每個人都是一名潛在的消費者,作為最廣大的社會群體,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其所代表的社會公益范疇之廣,所體現的社會公益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它代表了最廣泛的權益,維護了處于弱勢地位的社會群體的法益,體現了對社會公益的救濟。
其次,從其約束對象來看。該法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同時還調整了消費者與經營者,國家與消費者,國家與經營者,其他社會組織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該法的約束對象包括了個人、社會組織,甚至于國家行政機構。寬泛的約束對象涵蓋了所有具有優勢地位的個體。這就方便了對這些對象行為的規制,防止其利用優勢地位踐踏社會公益,實現對弱勢群體個體的保護,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乃至促進經濟和社會良性發展。對強勢個體的約束力,正是對社會公益進行保護的前提條件。
最后,從調整的內容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方面以增加消費者的權利,增強其與經營者的力量對比,通過利益結構的平衡來達到維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通過加重經營者的義務,約束其行為,來達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市場經濟的目的,以此來保護公益。
(二)宏觀調控法
宏觀調控是國家為了宏觀經濟變量的基本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運用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手段對國民經濟所進行的總體調節和控制。
在宏觀調控法體系中,公益維護也被明文規定進部分法律條文中,如《政府采購法》第1條規定,“為了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政府采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廉政建設,制定本法”。此外,無論是財政調節法、產業調節法、還是區域經濟協調法等都在法條中鮮明地體現了經濟法的特色,它們以財政、貨幣、產業調控方式等手段,引導資源在各區域和產業間合理流動,達到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追求社會經濟整體利益的健康穩定發展,彰顯了經濟法的社會性本質。
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為例,統籌區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它不僅關系現在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到社會公益的實現、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之帶來了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只講效率不講公平,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地域性的差距。如東中西部經濟差異擴大,一、二、三線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等。欠發達地區的群體無論是在人均收入上,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資源的享有上都與發達地區有著較大的差距,這些問題都呈現出對處于經濟發展弱勢地區群體權益保護的缺失。在經濟不斷發展中,弱勢群體的權益不僅得不到保護,反而由于差距的拉大,受到更多的侵害。經濟法作為協調經濟結構利益之法,不僅著眼于微觀市場的利益失衡問題,更注重于宏觀的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協調發展問題。它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優惠性稅收等傾斜性政策形成良性互動的機制,鼓勵勞動力與資本等要素在區域間合理轉移,實現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均衡區域間發展差距,保障國家整體經濟健康協調地發展;同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社會共同富裕,形成全面團結的新型區域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
三、 經濟法公益維護理念的實現機制
“缺乏救濟的權利是虛假的權利”,經濟法以公共利益作為其重點保護之法益,其內容只有得到全面的貫徹實施,公益才能得到切實的實現。如果經濟法權利受到侵害得不到保障,那么經濟法便成為了一紙空文。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具有社會性的經濟關系,即直接涉及或影響社會或公眾重大利益的經濟關系,因此,違反經濟法的行為一定是侵犯不特定多數人利益或全社會公共經濟利益的行為,對經濟法權利的救濟便表現出強烈的公益色彩,對違反經濟法行為的司法救濟程序就不應當是私益訴訟,而應當是公益訴訟。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巨大經濟發展變化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伴隨著社會問題增多,環境污染公害、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食品安全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與經濟法相適應的救濟程序影響了經濟法法律效力的發揮,而公益訴訟制度與經濟法公益維護理念相契合,它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困境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薛克鵬.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理念及其實現[J].現代法學,2006,(6).
[2] 陳婉玲.經濟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7.
[3] 顏運秋.經濟法與公益訴訟的契合性分析[J].北方法學,2007,(3).
[4] 徐光超,等.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中國政府能力建設[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09,(3).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