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麗
摘 要:學校的主要群體即是教師和學生,所以在學校的整體環境下,師生關系是學校內最主要的人際關系,而且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因此,需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對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及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都將起到積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民主、尊重、主體化、個體化和情感等幾個方面對師生關系的構建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師生關系 構建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199-02
在整體社會關系體系中,師生關系屬于多因素的關系體系,其涉及的內容較多,不僅包括社會的道德和政治關系,而且還包括教與學的關系,同時還包括情感行為的心理關系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只有處于一種平等、信任和理解的狀態下,才能營和更和諧的教育氛圍,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交流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綜合素質,所以優化師生的關系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民主性
在民主的環境下,有利于創造能力的發揮,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實行教育民主化,為學生教育思維的培養提供肥沃的土壤。教育民主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和任務不同,一個是教,一個是學,但兩者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教師眼里學生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學生由于生長環境及個性差異,所以在學習成績上會有不同的表現,但對于教師來講,學生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沒有三六九等之分,教師應該摒棄高高在上的權威感,放下架子,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以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一視同仁的來對待每一位學生。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傳統教學中,教師都處于高高在上,在講臺上讓學生感覺遙不可及,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努力營銷教育民主的氛圍,從講臺下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來,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為課堂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學習,把課堂從教師的“講堂”向學生的“學堂”改變,使學生在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下,實現自主學習,在暢所欲言的討論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實現輕松的學習,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的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即嚴格要求學生,又熱心的進行指導,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充分的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個體性和創新精神,在民主的環境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構建起和諧、信任、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2 尊重學生
民主、平等的標志是尊重。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頓,你的譏笑里中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3 確保主體性
傳統的應試教育以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教師問題多,學生思考得少。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客。陶行知先生歷來主張:“要是兒童的生活才是兒童的教育,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反對“死教書,教死書;死讀書,讀死書”,還學生以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這也已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
4 突顯個性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個性化教學就是強調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陣地上主人的地位,從而學生的發展出發,并以此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及歸宿點,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關心、理解和信任,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這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下,可以有效的突顯個性化的教育原則,從而培養出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每個學生都屬于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個性化教學就是強調教育的針對性,即是在這種個性差異下,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接受教育的方式進行掌握,從而根據其個性特點來采取相應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教育過濾和運用環境的影響,來加強學生創造力發揮的功能。
5 注重情感性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不僅需要事業心和責任心,更重要的是尋找多種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了解學生所想,去贏得學生的心,多注意和學生去溝通、去交流,和學生成為朋友。這就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及時了解學生所想,用情感去教育學生。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情感性原則要求教師把感情投入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教學思想和語言的表達,更為主要的是影響著學生的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認識活動以及學習動機、興趣、態度等。情感性原則要求教師把學生當成朋友和親人,做到以誠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盡自己所能為學生解決困難,替學生辦實事。情感性原則要求教師熱愛每一個學生。北京西四北四條小學教師梁勇提出了一個理念:“不聽話的孩子也是可愛的”。我們還應該說: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有可愛之處。即我們不能用學習成績這一單一的評價體系看待去學生,而應當從不同的視角、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去看待學生。這個原則的大前提就是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消除對學生的偏見,只有對學生付出真誠的師愛,才容易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教師應在溝通師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良好師生情感關系形成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情感關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之上的,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認識學生,了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從而表現出學習等方面的積極性。
總之,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并在此思想指導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教師人格修養的提升,從而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更和諧、融洽、民主。但新型關系的建立更多的需要教師要抱著一顆愛教育、愛學生的真摯的心,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更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武升.教育創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
[3] 葉瀾,白益民,王丹,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