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畫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國家悠久的發展歷史以及豐富的藝術內容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藝術魅力。本文以對國畫藝術做出更好的繼承與發展和推動國畫藝術的現代化發展為出發點,以國畫藝術的意境美為探究視角,從虛實相生與情境交融兩個方面對我國國畫所具有的意境美以及表現進行了研究與論述。
關鍵詞:國畫藝術;意境美;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意境美是我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我國藝術審美中的重要標準,在我國國畫的創作中,優秀的國畫作家不僅能夠刻畫出逼真的藝術形象,同時能夠表達出自身的情趣和思想,所以在對國畫作品進行鑒賞的過程中,鑒賞者往往能夠體會到國畫所具有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是神游于藝術形象之外的藝術魅力。在國畫領域的發展中,有必要保留和傳承國畫創作中的這種特質與精神內涵,并重視體現出國畫的時代性來推動國畫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從而使我國國畫藝術能夠具有更加旺盛的活力與生命力。在此過程中,對國畫所具有的意境美以及表現手法做出研究與探討,對于體驗這種意境美并更高的傳承這種藝術精神和藝術特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虛實相生的意境美及其表現
國畫在創作過程中能夠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藝術理念以及人生理念,這種創作理念對我國繪畫藝術的演變與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上,國畫具有虛實相生的意境美。其中實境是對現實所做出的逼真描寫,而虛境則是在逼真的現實描寫中誘發的審美想象空間,虛境是對實境畫面所做出的一種延伸,而這種延伸的產生主要是通過聯想等方法獲得,具體表現為感悟與體味,這種感悟與體味能夠讓國畫本身具有言之不盡之意。蒲震元認為:“意境的形成是諸種藝術因素虛實相生的結果,它是特定的藝術形象和它所表現的藝術情趣、藝術氣氛以及可能觸發的豐富的藝術聯想及幻想形象的總和?!币簿褪钦f,這種意境美產生于形象但是同時也是對形象的延伸,并且會受到形象的制約。由此可見,國畫中的虛實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而其中的虛境就是人們在對國畫做出鑒賞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意境美的主要來源。
虛實的概念本身是我國傳統哲學領域中重要的內容,并且這一哲學思想在古代文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這種哲學思想在國畫意境美的構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國畫筆墨藝術在表現中強調留白,這種不追求畫面太滿的創作理念就是虛實相生的最好體現,因為國畫作家使用留白手法的本意不在于國畫外在的形象,而是為了讓國畫作品的鑒賞者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這種留白的手法不僅不會導致國畫作品意蘊的缺失,而且能夠使國畫作品的意蘊得到無限大且具有差異的延伸。就像笪重光先生曾說過的一樣:“空本圖難,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決,有畫處,多成贅慶。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崩纾瑖媱撟髦泻嬖仆性碌膭撟魇址ň湍軌蝮w現出虛實相生的意境美。另外,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最擅長創作的蝦和魚,雖然他并沒有描繪出水體與水波,但是這種并不存在的水體與水波卻可以通過生動的魚蝦寫實來表現出來,其中魚蝦為實,而水體與水波為虛,通過對實體的表現來讓鑒賞者聯想到虛體,也就是說,齊白石的作品以及其他優秀的國畫作品可以通過無聲、休止、隱蔽、殘缺甚至空白來觸發國畫鑒賞者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聯想到實,并對這些無聲、休止、隱蔽、殘缺甚至空白之處進行填補,從而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創作思想,并使自身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再如,齊白石先生所創作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中,畫面繪出了山澗、清泉、亂石以及蝌蚪,但是卻沒有畫出一只青蛙。如果對這幅國畫作品做出簡單的理解,顯然畫名與畫的內容存在沖突。然而,這正是我國國畫虛實相生意境美的體現。齊白石先生利用所描繪出的蝌蚪指出了蛙聲來源,鑒賞者也能夠從蝌蚪聯想到山澗中發出蛙聲的青蛙,于是這幅作品雖然只有蝌蚪沒有蛙,但是卻能夠讓人體會到十里之外自是一片蛙聲的意境,并且相對而言,比直接繪出青蛙的畫作相比,這一作品更能體現出齊白石線上用安靜來表現喧鬧的繪畫功底,同時也體現出了國畫中無中生有的手法以及景中含意與物中見情的創作理念,這是齊白石的偉大之處,同時也是我國國畫的意境之美。
2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及其表現
在我國國畫創作中,審美意識的體現具有雙重結構,即作者所創作的國畫作品不僅能夠對客觀事物進行藝術再現,同時能夠體現出作者的主觀思想以及在創作過程中的創作理念。這種雙重結構共同構成了我國國畫的意境美。換而言之,在國畫的意境塑造中,作者既不是對客觀事物進行簡單的描摹,也不是單純的以體現自身主觀意念為出發點,而是通過實現主客觀世界的結合來對國畫進行創作并對意境美進行表現,即,國畫中的意境美強調情與景的高度結合與和諧。
在國畫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體現方面,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方式。我國國畫創作側重表達和抒發作者的主觀思想與情緒,蘇軾曾對國畫創作提出了“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以及“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以留意于物”的創作理念,即在國畫創作中不要過于專注再現客觀事物,而應當同時關注主題思想的表達,在這種創作原則的影響下,許多國畫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例如,蘇軾所創作的《枯木怪石圖》就開創了借景抒情的繪畫新風,在創作這一作品的過程中,蘇軾主要是為了通過草木與怪石的儀態來對自身的郁結情緒進行表達。所以可以說,在蘇軾之前的繪畫創作中,作家能夠通過表現自然與實物的過程中表達出自身的情感,但是這種情感表達是無意識的,而蘇軾之后我國國畫創作中對情感地融入則成了一種自覺且有意識的行為。直到明清時期,這種自覺且有意識的創作理念和創作行為得到了更加明顯的強化,國畫作家不僅重視將自身的情感傾注于繪畫作品之中,而且開始用國畫中的客觀形象來對自身意志進行表現,這種創作手法即繪畫中的托物言志。例如,國畫畫家經常使用梅蘭竹菊松等來表現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這種創作手法中的情境交融已經更加明顯。例如,鄭所南擅長畫蘭花,這種蘭花代表著一種君子形象,通過這種形象可以表達出作者不愿為官的心態。而清朝畫家金農在畫水仙中題上“蔥和蒜賣街頭”的題語,鑒賞者也能夠體會到作者本人懷才不遇的悲憤情緒。這種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我國國畫創作中十分普遍,但是在國畫創作中,優秀的作家以及作品不僅重視對自身意識的表達,同時也重視對藝術形象的刻畫。因此,我國國畫具有逼真的畫面效果以及豐富的人文情感。
中國國畫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國畫作者對藝術形象的簡單刻畫,而是在通過利用獨特的繪畫創作技巧的基礎之上實現藝術形象與主題思想的統一,這種意境美是中國國畫最為突顯的藝術魅力。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繪畫藝術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對我國國畫的創作手法以及創作理念的繼承應當是當代畫家所應承擔的重要責任。所以,我們應當堅持對國畫意境美的研究與探索,并在學習國畫意境美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對國畫的意境美進行創新與發展,從而創作出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特色且更具深度與時代性的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1] 何輝.靈動潤澤 厚重雄渾——寫在“不同凡響”畫展開幕之際[J].東方藝術,2011(06).
[2] 賈培培.淺析國畫藝術中的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J].才智,2011(01).
作者簡介:蔡華成(1979—),男,江蘇鹽城人,美術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