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公共藝術是具有公共意義概念下的公共領域藝術作品,發展創意產業是當今國內藝術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此社會背景下,針對現有公共藝術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在適應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標準均應進行相應改革,才能更加適應時代發展。
關鍵詞:創意產業;公共藝術;教學模式
隨著城市發展軟實力的提升,國內大城市中上海與北京于2011年首先相繼推在本市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大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為全國率先提出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城市上海,更是明確表示到2015年,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力爭占到全市生產總值的12%。這充分表明在當下中國的城市發展中,創意產業將成為重要的新興經濟領域。
1 創意產業的概念及發展
創意產業是指那些通過個人的創造力及技能等,來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團體,還包括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創造出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它通常包括廣告、建筑藝術、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等等。這一概念是由英國最先提出的,包括創新性、文化性、科技性、融合性、產業鏈特征等幾個方面的本質特征。它的內涵外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越來越寬泛,并深刻影響了我國相關產業的變革。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在網頁上發布了題為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公告,其中第三條關于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時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設計和景觀風貌規劃,突出地域特色,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提高園林綠化、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質量,建設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鮮明的特色文化城市。直接指出了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基本發展趨勢,為我國未來的相關學科教育指明了方向。
2 創意產業發展及公共藝術教育
國外公共藝術是一門擁有系統的理論實踐基礎的學科,經過與當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等的結合,外延被大大拓寬,發展較為迅速。而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真正得到發展是從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以后,至今雖然已經經歷過40多年的歷程,大多數普通高校已經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但由于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但現有的公共藝術教學難以協調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很多教師本身對于新媒體環境下,創意產業發展的潮流缺乏深入認識,顯然已經難以適應這一時代趨勢進行課程講授。因此,出現了普遍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課時安排混亂、授課方式單一、教學評價模糊等問題。
新中國建國初期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天安門廣場是我國當代公共藝術的良好開端,真切地反映出那時廣大的民眾百姓對新社會、新秩序的良好愿景和向往。當代社會創意產業發展要求人們對公共藝術從新的角度進行審視,將社會經濟與藝術行為結合進行思考,為當下的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基于創意產業發展前提下的公共藝術教學,首先將這一教學內容進行了詳細區劃,授課模式均圍繞創意出發,進一步拓展了這一課程的領域,避免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課程設置、組織模式、課程結構等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為創造性的公共藝術教育優化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3 基于創意產業背景下的公共藝術教學模式改革
3.1 針對授課內容的更新
現有的08版教學大綱中列出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緒論、公共藝術與空間、公共環境雕塑、現代陶藝與陶瓷壁畫、公共藝術中的景觀元素、公共藝術生態與場所設計、公共標志設計與現代主義等。單從內容來看過于側重單一陶瓷材質表達下的公共藝術作品講述,忽略了其他眾多表現的可能性,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未能涉及,與時代結合度不夠充分。同時也只強調了公共藝術的景觀特質,未能從環境公益教育角度進行講述,也有違當下公共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
3.2 針對授課方式的改進
原有教學課時為32學時,以每次課4節連上為基準,則4周以內可以結課,其中課堂講授課時安排更是多達50%,而最終的實踐僅占12學時,從公共藝術課程的實踐性本質來看,這種安排直接導致了對教學各個環節的把握明顯不足。
從前述授課內容的更新看出,現代公共藝術的實際操作方式已跨越了很多交叉學科。例如,澳大利亞小鎮庫克的裝置及多媒體公共藝術,就直接涉及到景觀照明及媒體設計專業等多個領域。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原理,教學應注意把已學過的課程,如設計制圖與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表現、雕塑與裝置等課程內容融會貫通,通過具體課題的訓練進一步加以深化。本課程實踐性很強,教學方式是“精講多練”,也可以直接將集中授課環節安排在城市相關環境中進行。盡量運用錄像、幻燈等形象教學手段增加對本課程內容的理解。實際課題以學生的練習為主,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將興趣與設計方案結合起來,進行后續的實踐練習,同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設計意識的引導,直到掌握具體的公共設計項目實施方法。
3.3 針對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標準
現存教學體系中,公共藝術課程包括課堂討論的教學內容以及課程實踐課題,在討論部分主要是針對國內外優秀案例分析與討論,而實踐部分則主要突出具體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的制作與實施,教學環節較多,針對評價卻只有根據學生平時表現與最終作業綜合評定,按百分制計分一條標準,顯然這種太過于模糊的方式并不利于各個環節綜合評價科學合理地進行。
現有的評價標準過于模糊,導致難以兼顧到課程的整個環節,因而難免有失客觀公允,為了避免只看最終提交文本或者只針對最終表現效果的單一性評價,從課程的流程出發進行了梳理,分為設計前期、設計過程(包括設計調研及設計草圖等環節)、設計實施、設計文本、課堂表現等五個部分來進行綜合評價,最終確定了每個環節的具體分數比值各為20%。這樣的評價結果顯示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很大,由于不再是單一看重結果的打分機制,部分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也因此更加投入熱情進行了創作,并表現出了更強的信心,最終完成的作品效果也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John Hartley.Creative Industries[M].Wiley-Lckwell,2005.
[2] 東方財經網[EB/OL].[2011-05-27].http://finance.eastday.com/508400/wcgh/.
[3] 國務院網站[EB/OL].[2014-02-26].http://www.gov.cn.
[4] 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5] 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6(4).
[6] 蔡云凌.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程的構想與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2).
作者簡介:朱小軍(1976—),女,湖北人,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長期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設計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