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30年趙孟頫畫學專題研究急速遞增,從數量的發展和研究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折射出中國學術研究的現象和格局;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學者對中國繪畫研究熱情的大致背景。
關鍵詞:趙孟頫;近30年;畫學研究;述評
董源、宋徽宗、趙孟頫等在中國畫史上是引領潮流、開拓新風的領袖人物,是影響全局的畫史巨匠。趙孟頫的繪畫開創了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一改北宋以后畫壇的萎靡之弊,托古改制、摹古出新;在畫學的序脈中集唐宋之大成,開元代文人畫之先風;在畫論上,“士氣”和“書畫本同”承襲宗炳和謝赫之理想,是“書畫同源、同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把握住這位巨匠的研究,也就可以大致把握宋元繪畫發展的軸心和方向。研究如何入手,近30年是趙孟頫畫學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將為讀者提供資料性的借鑒,便于專題深化研究,避免重復研究。
1 從民國到1982年之間的研究狀況
從民國到“文革”結束期間,趙孟頫的專題研究,只有7篇:蔣天格的《辨趙孟堅與趙孟頫之間的關系》、鄧秉珊《山水畫“南北宗”的創說及其影響》、王伯敏《談“文人畫”的特點》、徐邦達《黃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圖》、王以坤《古書畫的摹仿和偽造簡述》、蔣天格《辨趙孟堅與趙孟頫之間的關系》、張珩《怎樣鑒定書畫》。
1977年至1983年,除了22本趙孟頫字帖出版,沒有趙孟頫研究的專題論著。據本人所查也只有4篇專題研究:姚公騫《松雪齋集》校記、穆益勤《趙孟頫的繪畫藝術》、劉龍庭《趙孟頫的人物鞍馬作品》、關天相《元朝書畫家趙孟頫》。
2 近30年從國內趙孟頫畫學研究的格局
從1983年至2002年,研究成果從25篇/年增至205篇/年,以每年十幾篇遞增。這一時期是“文化大革命”結束5年后,國家處于改革開放的時期,也是總結學術政治化的弊端、回歸藝術史研究本體的階段。對繪畫傳統的研究打破了原來封閉的狀態,引入了國內外美術史研究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模式,進一步確認了中華民族美術史的國際地位。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一方面由于元畫存世數量可觀,并有大量的跋文著錄的史籍面世,對整個時期繪畫的整體發展研究和對畫家的個案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另一方面,90年代市場經濟活躍,引起對傳統繪畫的投資熱潮,在致使有些有識之士倡導對藝術創作與人文精神回歸的研究,專業領域內轉變原先盲目、浮躁之風,形成了深入研究歷史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風尚。
元畫的復古思想和對明清繪畫的影響是同時吸引諸多研究者的興趣,把元畫的研究作為后期繪畫研究的支撐理論。中國大陸對元代繪畫和趙孟頫的研究逐漸具體、深入,任道斌的《趙孟頫系年》《趙孟頫集》、孫國彬的《趙孟頫年譜》等陸續面世。伴隨著1993年趙孟頫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關于趙孟頫仕元、作品研究、畫學思想、作品辨偽等研究規模也更加寬廣,從單一模式走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了文獻考證和考古學的標型方法,在闡述上,吸收了風格演進的內向觀方法論和因果關系的外向觀方法。很多研究者參與通史的撰寫,擔任斷代和專題的任務,無疑促進了趙孟頫個案研究趨向成熟。
從2002年至2013年,趙孟頫研究的期刊文章產量達到12000多篇,每年成倍增長,相關書籍近200本,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對史實的記錄和敘述和邏輯論證的邏輯思考。研究的主要觀點還是集中在少數研究者身上,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任道斌、孫國彬、周積寅、杜哲森、陳高華、洪再新、伍蠡甫、陳傳席,以及《趙孟頫研究論文集》中的作者謝稚柳、徐建融、童書業、丁羲元、徐邦達、趙志成、劉龍庭、高名潞、蔡星儀、邵宏、單國強、王克文、阮璞、陳履生、邵琦等。
3 近30年海外趙孟頫畫學研究的格局
海外學者對中國元代繪畫的研究和國內的美術史及個案研究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由于受文化背景和漢學修養等影響,海外學者在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的學者基本上局限于華裔。
二戰之前的元代繪畫研究主要落在歐洲,主要有費舍爾(0.Fiseher)、屈美爾(0.Kurnroel)、斯派澤(W.Speiser)、喜龍仁(0.Siren)、里普(A.LIPPe)和羅秘(M.Loehr)等學者。美國研究元代繪畫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落在密執安大學,高居翰(J.Cahill)在羅樾的指導下完成了的吳鎮研究。50年代后期,李鑄晉從1959年開始研究趙孟頫。60年代初臺北故宮博物院在美舉辦了“中華國寶”展,高居翰和席克門(L.Sickman)等學者參與了作品的拍攝工作,制作了6000多張幻燈片,這二次事件促進了美國的元畫研究。另一方面,克利夫蘭、弗利爾、大都會和普林斯頓美術館也有數量可觀的元代藏畫,這些美術館相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為元畫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海外中國畫研究的學者由于文化背景和中西審美的差異,很難深層次地領悟中國畫的氣韻、重感悟的特點,而元代的繪畫有一大批的題款跋文的史籍資料,給這些學者提供了深入研究個案的可能。隨著1976年高居翰的著作《江岸望山》的出版,美國對元代繪畫研究也日趨濃厚,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格局。
在海外元畫研究的內容中,受到關注的是元代追求“古意”的思想和表達方法,儒道釋三教對元代畫家的影響,山水畫中的歸隱思想和“歲寒三友”的象征意義,元代畫家的社會活動等,基本上已涉及收藏鑒賞、風格發展、圖像研究、社會背景、歷史地理和詩書畫關系的研究,而對于筆墨風格的研究是微乎其微的。在趙孟頫的研究中,美國的代表人物是李鑄晉、高居翰、方聞,長期做專題研究并成果豐厚的是李鑄晉,該學者的博士論文是《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在此基礎上繼而對《二羊圖》《趙孟頫世系》《趙氏一門三竹》《趙孟頫的仕元問題》《趙孟頫的師承》等展開研究。
4 近30年趙孟頫研究之研究的相關成果
自1993年伊始,趙孟頫研究掀起了一個大高潮,上海書畫出版社每三年一屆的國際性學術交流例會——“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995年3月24日在上海西郊賓館正式開幕,隨后在湖州組織了三場趙孟頫學術討論會,聚集了一批中國理論研究的精英人物。當月,上海書畫出版社暨《朵云》編輯部為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中國美術史的一部重要文獻專集《趙孟頫研究論文集》,約60萬字,收集了中外著名學者的學術論文33篇,1995年7月15日邵琦《“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在《美術》雜志發表,綜述趙孟頫研究的學術意義,認為該項活動基本實現了重新認識、評價趙孟頫的藝術、學術地位、影響、作用的預期目標。1995年8月15日南飛雁的《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在《新美術》雜志上發表。楊振國的《趙孟頫研究與藝術史方法論》主要以研究方法為突破口,借用西方藝術的研究方法——夏皮羅的觀點,從研究者歷史觀出發,對20世紀趙孟頫研究做了概括。
5 結語
從1983年到2012年的期刊論文來看,有關趙孟頫的研究3萬余篇,且以每年增加三四百篇的數量逐年遞進,呈現出近30年中國畫理論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的問題。面對浩如煙海的成果,我們要在更高層次展開常規的研究,避免重復研究,那就離不開對以往研究的回顧和思考,近30年趙孟頫研究述評就源于此。
作者簡介:葉玲紅,美術學博士,教授,主持省部級、廳局級項目9項。